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作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与本科院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打破了中职教育“天花板”——
构建职教学生培养“立交桥”
作者:下转2版
  编者按 6月16日至18日,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将在我市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单列市的代表队、近3000余人汇聚一堂切磋技艺。本报自即日起开设“喜迎全国中职汽修大赛”专栏,对大赛进展及有关活动进行及时报道。敬请关注。
  备受关注的2015年全国中职汽修大赛将于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我市举行。 “承办这种规模和层次的全国赛事,在我市尚属首次。这与市委、市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分不开的。 ”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说。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在全国、全省创造了多个发展亮点。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技能大赛,连续7年夺冠。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市承办2015年全国中职汽修大赛增添了砝码。

倾力扶持,打造职教名片


  自2013年省政府确定我市作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 《关于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部门职责。会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编制了 《德州市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填补了我市职业教育无长期规划的历史,明确了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格局。
  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要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先后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 “双证互通”、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了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打通了中职与技校、普教与职教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就业成才提供了多重选择。在中高职对接“3+2”、五年一贯制培养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与本科院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打破了中职教育的“天花板”,构建了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立交桥”。
  我市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2013年全市职业教育支出12.25亿元,增长88.5%;2014年,投资9亿元用于重点职业教育项目建设,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全面完成。我市还积极争取“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实施了7所院校的改造提升项目。

  创新模式,开创社会力量办学新局面


  我市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作用,各县市区通过用地优惠、减免规费、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优惠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庆云县政府与云天教育集团联合外资企业以“民办公助”混合所有制模式开工建设山东云天职业技术学院;夏津县与德百集团合作引进企业资金2亿元共同建设职业学校;德城区采用PPP模式,拟引进社会资金15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不仅如此,我市还开展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待遇试点工作。
  不懈努力收获累累硕果。 2013年10月,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华宇工学院成功晋升本科,成为我市第二个本科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跻身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行列。以高职学院为龙头、中职学校为骨干、社会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改善民生,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部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不仅如此,从2007年起,我国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中职免学费政策已覆盖全部农村学生以及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全市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了进步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市教育局副县级督学张少先说。近年来,我市紧密对接十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目前,中职学校共开设244个专业布点,高职院校共开设66个专业布点,基本覆盖了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主要岗位和工种,每年为我市输送中高职优秀毕业生近3.2万人,为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近8万人。
□本报记者 杨德林 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 季振国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构建职教学生培养“立交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