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锐意创新谋突破
——我市全力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综述(中)
作者:孔瑗唐晓颖
  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一经确立,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谋加快发展之策、求加快发展之效,主导产业集群推进工作全面展开。
  针对项目用地紧张、融资渠道不畅等瓶颈制约,我市专题研究、创新突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挖潜、扩大政府融资平台、鼓励支持金融发展等措施进行破解,促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
搭建载体打造现代产业聚集示范区
  在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中,我市改变了以往各县市区各自为战的做法,选择德州经济开发区作为主战场:全市优势资源向这里汇聚,集中规划建设13个产业园区,以此实现规模效应、示范效应,打造现代产业聚集示范区,形成跨越发展增长极。
  德州经济开发区按照 “九通一平两化”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增强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确保好项目能够落得下。与此同时,充分依托新能源、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光伏、光热利用示范区四大“国字号”品牌,谋划、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业升级步伐全速推进。
  各县市区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目标、保障措施,纷纷以产业园区形式发展项目集群:武城扩建了县经济开发区,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提供空间;庆云把黄三角对接滨海新区的首个异地共建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定位为“科技生态城”,提升了县域产业承载能力;齐河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标准建设特色园区,大力引进和培植物流企业。
产业招商激活项目落户强大引擎
  “每个产业办公室,就是一个招商引资的平台。我们以招商引资促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以优质增量促转调、强后劲。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责任制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曲春耀如是说。
  各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由全民招商转向专业招商,由广泛招商转向定点招商,由各领域项目 “放在一个篮子里招商”转向“按产业分类招商”,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动、亲自招商,成功举办了德州(天津)区域合作恳谈会、中国太阳城德州2011(香港)经贸合作联谊会、第二届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扩大了德州的影响力,促进了招商引资由单一的招资金向全面引进转变。
  各产业办和各县市区积极“走出去”,向产业聚集度高的地方去,向顶尖龙头企业去,向世界、国内500强和央企去,向科研单位去,提高了招商的针对性和高端性。与此同时,在“请进来”上抓落实,重点邀请有投资意向的大企业、产业转移重点区域的行业组织、各类商会、高端技术人才,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德州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吸引他们来投资兴业。
  截至目前,我市“10+3”现代产业“走出去”“请进来”500余次,举办集中签约仪式8次,签约实体项目52个,中化集团、中国兵装集团、中国航天集团等一批知名大企业与我市实现实质性合作。

破解瓶颈整合土地资金环境资源

  “项目就像候鸟,哪个地方适合它生存,它就会在哪里安家。”曲春耀说。我市用开放的眼光突破常规,化难题为动力,化挑战为突破:
  针对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把土地整治挖潜与两区同建有机结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土地整治挖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安排重点项目招商用地,成功解决了1万亩项目用地指标,促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
  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3年内完成投入超5600亿元,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最终都归结到资金问题。在当前国家银根收缩的形势下,我市通过推进企业上市、发展私募融资、推动债券和票据融资、发展期货市场等方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新渠道,预计全年金融业融资总额将新增270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外银行融资和非银行融资额明显超过市内银行新增贷款总额。特别是通过举办首届资本交易大会,共签约项目93个,融资额187亿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
  在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有限公司项目处采访,该公司总裁助理方芳对我市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赞不绝口,她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其他城市办理用地规划要用15个工作日,在德州两天就能办好。而这仅是我市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良好投资环境的一个缩影。
  市政府坚持每月召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调度工作会议,分析解决产业招商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专门成立了招商指导、融资辅导、环境投诉三个中心,建立了引进重点项目评审、项目落地保障线、引进重点项目调度联席会议三项制度,为产业招商、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孔瑗 唐晓颖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锐意创新谋突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