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改碱治沙育良田 “四节一网”成样板
禹城:“渤海一粟”渐长成
作者:冯光华
  本报讯(记者 冯光华 通讯员 高汝宝)又是杏黄麦熟时。 6月15日,全村1200亩小麦刚刚收获,禹城市伦镇毛庄村乐农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袁兴波就兴冲冲地拨通了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的电话:“单产650公斤!如果夏秋天气不出现异常,今年两季粮食亩产1.2吨没问题。”
  事实上,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区的2000亩试验田去年就实现了亩产1.2吨,而禹城市已连续6年实现亩产过吨粮。按照欧阳竹的计划, 3年内让禹城全市实现亩产1.2吨的目标。
  这正是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的现实依托。由李振声牵头实施的 “渤海粮仓”项目,目标就是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和肥力提升技术,在环渤海地区的中轻度盐碱地上实现吨粮田。“我们在禹城沙碱地上实施的小麦高产再高产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不增加投入,操作简单,老百姓易于掌握。禹城模式可以说是建设 ‘渤海粮仓’的一粒良种。”欧阳竹说。
  禹城模式的核心,是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依托30多年改碱治沙经验摸索出的 “四节一网”,即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节能、节水、节药、节肥,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禹城通过推行 “四节一网”技术体系,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到户,农民群众通过电视、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掌握根据需求订制的涉农信息,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智慧”;耕作成本均降40%,农田用水量减少20%,节省农药30%到50%,节肥20%以上。
  欧阳竹认为,与增产增效的直接功用相比,禹城模式更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可复制性。 “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禹城差不多,许多技术和措施不用改造就可以直接应用。”身兼禹城市副市长的欧阳竹说,“禹城将继续发挥好技术领先和模式创新的优势,先行先试,当好 ‘渤海粮仓’的试验田。”
  就在上个月,中科院、环渤海省份的领导和农业专家刚刚在禹城就 “渤海粮仓”建设进行了研讨,并观摩了禹城市的高效农业模式,就借鉴禹城模式建设 “渤海粮仓”达成了共识。
  欧阳竹告诉记者,在中科院的技术支持下,经过30多年的土地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如今,禹城不仅成为全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先期试点示范市,还成为山东省首个亩产吨粮市、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市。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禹城:“渤海一粟”渐长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