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造公务员“阳光考录”品牌

  今年公务员考录面试即将进行,我市组织人事部门坚持科学考录这条“基准线”,牢记公平公正这条“生命线”,严守考风考纪这条“高压线”——
  6月17日至20日,2011年公务员考录面试工作即将拉开帷幕。针对当前考生和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日前,记者到市人社局进行了深入采访。

科学考录是“基准线”

  实行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我市组织人事部门始终把科学考录作为标准要求和不懈追求,坚持“创新制度,完善规程,细化职责,强化监督”的原则,努力完善考录办法,力促面试试题更加严谨科学,评委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打分的标准更加细致准确,不断推进公务员考录特别是面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近几年来,我市一直采用国家、省统一命制的面试试题,主要测评考生适应机关工作的多项素质能力,试题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确保了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在考官结构上,特别注意了考官男女性别、职业特点、地域来源、年龄、专业等不同要素的匹配,使评委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在考官打分把握的尺度上,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对考生的答题情况有简要记录,针对考生当场的表现,按照每个测评要素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综合计算平均成绩的办法,确定面试人员面试成绩。在每个场次结束后,由主考官向面试人员当场宣布面试成绩,考生对于自己的总成绩当时就可以自行计算,做到心中有数。面试考官量化赋分,细致准确,分差一般不大,除非考生表现异常,一般不用担心出现打分过度悬殊的状况。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展德明介绍,目前省直机关面试正在试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新的面试模式,相信今后肯定会在全省逐步试点和推开,今后我市也要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积极探索新的面试模式,使考录工作更加科学,优秀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公平竞争是“生命线”

  公务员考试贵在公平竞争,公平公正贵在面试阳光操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阳光面试”,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考录环境,把维护公平竞争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不允许任何人对它有丝毫的损害。
  面试考试中实行考场全封闭管理,杜绝一切外界干扰。门岗安排武警人员执勤,一律不准随便出入,各楼层安装有屏蔽仪,手机统一收缴封存,不准使用,切断与外界的通讯联系。 2007年前,和全省大多数市地一样,我市的公务员面试评委主要是从本地考官库中遴选产生;2008年,通过改革创新,除用人单位设定一名临时考官外,其余考官全部来自外地;2009年以来,我市彻底取消了用人单位临时考官设置,考官100%异地外聘,并且要求考官必须100%持证上岗,从而确保了面试评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严格执行“四抽签、三监督”制度。 “四抽签”即考生面试顺序抽签、考官分组抽签、考官面试场次抽签、考官入场后开考前临时再抽签,交换场地;“三监督”即纪检监督、社会监督和程序监督。纪检监督就是每个考场内由一名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担任监督员,负责对考官、工作人员以及场内工作纪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社会监督就是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人员到部分面试场次现场旁听;程序监督就是由工作组长对每一位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监督考官是否客观公正地评分,为评议考官工作提供依据。每一个监督环节都要由相关人员签名备案,以备责任追究。为突出做好保密工作,去年以来,把由工作人员担任的引导员职责,全部交由武警人员担当,在考场与候考室之间架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考试纪律是“高压线”

  铁的纪律是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公务员考录同样也不例外。为了严肃考试纪律,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惩治考场作弊和违纪违规行为的纪律处分规定,全国各地也查处了一些典型的案件,违纪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惩处。近两年,我市先后配合公安机关、无线电监测机关在笔试环节中查处了几起利用手机、对讲机及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串通作弊的案件,在面试环节中查出了42名考生学历造假、所报考职位涉及亲属关系回避、报考身份不符、专业条件不符职位要求”等情况,并分别给予了5年内不能报考、终身不能报考公务员以及取消录用资格的处理,维护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今后,我市仍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纪律规定,加大打击、惩处力度,筑牢考录工作的高压线,对于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
  我市创造的一整套有德州特色的公务员考录制度,受到了省人社厅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各市地加以推广。今后我市将紧紧围绕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继续积极探索考录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打造更加公平竞争的考录环境,让考生无虑,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本报记者 李根 本报通讯员 李国栋 牟永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公务员“阳光考录”品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