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娃娃司令”肖华在乐陵
作者:李玉胜本报

肖华(资料照片)


  1938年初夏,为壮大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一支八路军主力部队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赴津浦路以东的冀鲁边区。 22岁的肖华,风华正茂,被任命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8月,肖华率部从山西孝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风雨兼程,来到冀鲁边区的中心乐陵县,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今天走进乐陵市修建一新的文庙大院,犹见一株明代古槐枝桠遒劲,肖华曾在树下指挥战斗。他在乐陵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庙便成了冀鲁边区特委、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

抗日统战枣园三结义

  1938年9月底,肖华率部队进入冀鲁边区的中心乐陵县,与当地的抗日武装会合。冀鲁边区是山东、河北的接合部,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能直接威胁日寇的战略要地天津、济南和南北交通大动脉津浦路以及水上交通要道塘沽口。
  肖华部队的到来受到乐陵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一位老地下党员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在城西关召开的欢迎大会上,第一次见到肖华的情形: “他身着半旧的粗布军装,英姿勃勃地登上讲台,向大家讲了抗战必胜的道理,讲了冀鲁边区的战略位置和学习 《论持久战》的重大意义。肖华同志讲话很有说服力,极富鼓动性。会后,连久读诗书的老先生也议论说:将来得天下的,一定是共产党。”
  当时的乐陵县县长牟宜之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派,他身为地方官,积极抗日,是极具爱国心的进步人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曾写信给牟宜之,让他尽最大可能地限制、刁难八路军, “尤其在军饷、粮食、服装上不予供给”。牟宜之不为所动。牟宜之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外甥,早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牟宜之和肖华通过朱集镇大常村村长常浩天取得了联系。
  9月的一天晚上,肖华、牟宜之、常浩天三人来到一片枣林深处,对着枣树盟结同心,共商抗战大计。当时,肖华笑着说: “三国时有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在我们岂不是枣园三结义吗?”牟宜之激动地举手表示:“我们誓像一棵棵老枣树一样,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刀山火海,无论环境多恶劣,也要抗战到底,为民造福。”
  当时正是小枣成熟的季节,枣林里成百上千岁的 “枣王”树,见证了不同阶层联合抗日,共同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 “结义园”成为当地百姓间流传的一段佳话。

轻骑从简智斗沈鸿烈

  肖华初到乐陵,敌后抗日力量处在日寇、汉奸、土匪、民团的威胁中,处境十分艰难。肖华面对复杂局势,很快集中统一起原本分散的我军各部队和地方武装,形成一个铁拳,掌握了以乐陵为中心的庆云、阳信、东光、南皮、无棣等地的广大乡村。
  1938年10月,沈鸿烈与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策划组织 “冀鲁联防” ,试图以软硬兼施、南北夹攻的方式,把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
  为了瓦解 “冀鲁联防” ,做好统战工作,1938年秋,肖华根据总部指示,轻骑从简,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肖华想要单刀赴会,令大家十分担心,牟宜之劝他不听,于是偕同前往。当时担任肖华保卫的王定烈,在一篇怀念文章中记叙了当时的情形: “在去惠民的路上,担任保卫的我很紧张,手枪里的子弹早早顶上膛,汗水把手中的缰绳都浸透了。肖华同志却信马由缰,兴致勃勃。”
  离惠民还有三十里地,国民党军队已戒备森严。沈鸿烈曾当过张作霖的舰队司令、青岛市市长,当得知来谈判的八路军司令只有22岁,他流露出不屑: “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王定烈回忆,沈鸿烈 “摆出一副十足的省主席架子” ,将肖华等人安置在旅馆,静候他的 “接见”。
  王定烈等人对此感到气愤,纷纷劝肖华回去,可是肖华却笑吟吟地说出了他的主意。在等候 “接见”的时间里,他和负责宣传的同志把 《给惠民各界的慰问信》花钱油印出来,亲自上街头散发,到医院去慰问。 “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牺牲奋斗是抗日的应有精神!”肖华的激情和文采,把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爱国主义情感阐发得淋漓尽致。一时间惠民纸贵,城里纷纷传颂八路军的 “娃娃司令”如何年轻有为,如何深明大义。沈鸿烈先失一招,吃了 “哑巴亏”。
  随后,沈鸿烈把谈判地点设在县衙门后院。大堂、二堂、三堂的台阶上下,站了五层荷枪实弹横眉竖眼的卫兵。 50岁左右的沈鸿烈一身笔挺的将校戎装,肖华虽然衣着俭朴,但风华正茂,神采超凡,二人对照鲜明。
  谈判开始了,王定烈在屋外警戒, “只听见肖华同志在屋里一会儿慷慨激昂,一会儿义正辞严,一会儿笑声朗朗。三小时的谈判达成协议,沈鸿烈送出肖华,竟掩饰不住惊讶、钦佩之情,要请肖华吃饭。”
  然而宴请席间话不投机,都无心用酒,一个小时就散席了。沈鸿烈又单独同牟宜之谈了许久。在返回乐陵的路上,牟宜之告诉肖华,沈鸿烈私下以高官相许,要将牟调离乐陵,去当什么专员,被牟婉言拒绝。
  此后,肖华又赴吴化文 (国民党二十八旅旅长)、米永和 (国民党一一八师师长)处谈判,同时加强我军建设,放手发动群众。到1939年初,我边区部队已发展到两万多人,同日寇展开斡旋,浴血奋战。

亲自授课建抗日军政学校

  在反 “扫荡”期间,肖华每到一个村庄,都要到处走走,在村头巷尾和老乡拉家常。村里开村民大会时,他常去讲讲话,宣传抗日救国。他讲话的姿势和口语,一些村里的小孩子们都学会了,做游戏时常模仿。
  正是这个年纪轻轻、和老百姓没有距离感的司令员,在冀鲁边区发展武装、建立政权、培养干部,将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建设推进了新的阶段。
  1938年9月底,肖华来到乐陵后,在原军政大队的基础上,正式举办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校址在当时的乐陵县中学内,位于旧县衙大堂后。一期学员多达三四百人,学制3个月。
  肖华经常挤时间给学员上课,作形势报告,讲解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等著作。学校分军事、政治、民运3个队,分别培养军事、政治和群众工作干部,边学边做。以乐陵中学东北角的操场为操练场地,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进行军事训练。学员练射击,枪支不够,便以木枪代替。军政学校提倡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吃窝窝头、咸菜,有时搞文艺活动。
  1938年10月,沈鸿烈亲自来到乐陵,以和肖华 “洽商政事”为名,带着一个营的卫队,劫持县长牟宜之去惠民。军政学校的学员们参加了这场政治斗争。挺纵司令部和边区特委部署各群众团体,发动万名群众,拦阻沈鸿烈的汽车,挽留抗日县长牟宜之。在这次事件中,军政学校学员在燕明等骨干分子的带领下,奋勇当先,高呼抗日口号,使沈鸿烈的汽车无法出城,只得留下牟宜之。
  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共举办了五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革命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1939年底,上级命令肖华率边区主力转移到鲁西,参加抗日反顽战役。至此,肖华离开了冀鲁边区。
  1940年元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迎来,肖华在和同志们举行的新年 “同乐会”上,总结了在冀鲁边区战斗的情况。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以下数字:击毙日寇1923名;击毙伪军3845名;俘获伪军1368名;破敌铁轨18次,抬回铁轨61条;伏击火车头及列车12辆……这一年多的时间虽不算长,在肖华的戎马生涯中却是一段功绩卓著、闪耀着青春光华的岁月。
  □本报特约记者 李玉胜 本报通讯员 贾鹏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娃娃司令”肖华在乐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人物·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