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德州”痴迷文史终不悔
作者:唐晓颖本报

  76岁的孙寿昌为搜集整理德州文史资料,20年间跑遍德州的老街小巷;举债出书,积攒起20余万字的珍贵书稿;如今病痛缠身,靠低保生活,仍矢志不移——

一篇稿件领入文史路

  “前些天大运河放水了,我让儿子推着去看了看,听说周边还要开发文化景区,真是件大好事。”5月12日,孙寿昌一见到记者,就谈起了他牵挂的大运河,话语中饱含着深情。
  今年76岁的孙寿昌,从小生活在德城区柴市街。十几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庭贫困的他读完小学后就开始做工。解放后,孙守昌参加了业余学习班,爱好读书的他对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5年,当时的市政协文史委要进行德州史料搜集整理工作,打听到孙寿昌是个“老德州”,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有关地域文化的稿件。从没有写过文章的孙寿昌犹豫了,自己这水平能写出来吗?但长久在德州的生活经历又让他总想留下点什么,让更多人知道德州那些曾经的辉煌。最终,他拿起了笔,开始一字一句地描绘那些遗失的美好。
  写了改,改了写,当孙寿昌去交生平第一篇稿件时,心情既兴奋又不安。 “几位同志看过后,都说写得好。也就是从那篇文稿开始,我走上了这条搜集撰写文史材料的道路。 ”孙寿昌说。

为偿夙愿举债出书

  德州有着灿烂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04年,孙寿昌找出所有写过的稿件,重新进行修改、校对,准备结集出书。靠着东拼西凑的3000元,孙寿昌硬是出了500册《德州史林漫步》。
  《德州史林漫步》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出生在德州,对这里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些年搜集史料,目的就是发掘、抢救、研究鲁西北地域文化遗存,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遗产……朴实的文字传递着孙寿昌对故乡的无比热爱。
  “举债出书值得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孙寿昌说:“想到这些珍贵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心里就不安。钱可以慢慢还,但是出书不能等。 ”
  孙寿昌挚爱文史的精神,感动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艳华,她详细了解情况后,专门做出了“要帮他一把”的指示。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将3000元钱送到孙寿昌家中,替他还清了债务。

20年跑遍德州老街

  小提兜、大茶缸、一叠稿纸、一支钢笔,这些就是孙寿昌四处采访的全部家当。
  史料不能道听途说,为了搜集到精确的材料,孙寿昌往往一件事情采访几个甚至十几个知情人,不断进行核实。有时遇到不愿说的老人,他就耐心跟人家拉家常,待熟悉之后逐渐引导,甚至自己买礼物去讨教。
  为了写好《德州牌坊》这篇文章,孙寿昌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采访了30多位老人,详细记录下36座牌坊的建造年代、建造者及结构特点。
  20年间,孙寿昌跑遍德州的老街小巷,结交了无数的“老德州”,撰写了80多篇介绍德州文史的文章,先后发表于《山东文史集萃》、《人文与自然》等报刊杂志上。

身陷病困矢志不移

  搜集撰写文史,清贫而枯燥。
  谈及近年来鲜有文稿,老人眼泪不禁流下来。 “现在双腿坏了,跑不动了,手也拿不住笔。竹竿巷、数帆亭这些题目时刻都装在我脑子里,却没法写出来。 ”孙寿昌的老伴说,他得风湿性骨质增生很久了,因为没钱治,双腿已经坏了,走路很吃力。
  如今,孙寿昌和老伴仅靠每月每人240元的低保维持生计。很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市民政局地名办的同志给老人送去了2000元救助金,并计划将老人吸纳进即将成立的地名文化研究促进会,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始钧先生为老人书写“雨过琴书韵,风来翰墨香”的对联,勉励老人战胜疾病;许多企业为老人提供生活必需品……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胡长林 张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德州”痴迷文史终不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8 版:文化·体娱】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