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南黄北蓝”高铁连
济南支点重任能否担当
——看相关专家怎么说



  从济南到北京1.5小时、到上海3.5小时,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拉近了济南与北京、上海的距离。
  一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一边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地处中间的济南,在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支撑下,能否担当起支点的重任,在各种产业、资本和资源必将蜂拥而至的关头,济南面临着打开经济发展空间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济南将走向何方?又面临着怎样的城市角色选择?笔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济南注定不是看客

  近两年来,必将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 “一黄一蓝”两大国家级战略相继闪亮登场,但作为山东省会的济南却置身事外。在今年的济南两会上, “济南是否会被边缘化”的话题一度引起与会者的热议。在百度贴吧上,甚至有不少网友不无担忧地说,“济南会不会被青岛甩开、落下?”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未纳入 “蓝区”和 “黄区”不意味着被边缘化。 “蓝区”最重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海陆统筹,主体区和联动区统筹联动。济南作为联动区内的重要成员,应该主动对接,积极融入,盯着布局和变化寻找机会。因为在 “蓝区”的发展过程中,机会是共享的,特别是大项目、大市场格局已经跨越了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信息化和虚拟化,将整个山东凝为一体,共享此次蓝色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 “黄蓝”国家级战略,还是京沪高铁,都有着浓郁的政府主导背景。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注定不会是配角。
  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杨风禄教授表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济南也去与半岛城市竞争海洋、造船等产业,那么济南注定会被边缘化——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京沪高铁实际上是一个纽带,杨风禄说,高铁的意义在于将 “黄蓝”区与京沪经济圈对接,而这条黄金陆上通道的山东桥头堡就是济南。

需更高城市定位

  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济南的定位似乎早已明晰。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认为, “一蓝一黄”两大国家级战略,再加上下个月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将是济南的重要机遇。
  济南是京沪高铁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这注定会让济南获益良多。张志元表示,京沪高铁将连接起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使往来其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循环辐射。山东作为两大经济圈之间的重要节点,不仅要承载起新中心的地位,还会成为这种辐射作用的直接受益者,演变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山东的产业结构也能与京沪两大经济圈形成互补,产业集群分工将更加明晰。
  据张志元介绍,济南应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早日实现济南都市圈,形成大济南的概念。从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展环境、成长空间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看,济南目前不仅落后于广州、杭州、南京等与山东经济同处一个等量级的经济大省省会,即使与地处中部的武汉、西安、郑州相比,济南也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金融业是突破口

  张志元说,他刚刚接手了省里的两个重大课题: “黄蓝”战略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将此前的 “一蓝一黄一圈一带”四大战略统筹发展,重点突破。解决没有纳入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区域如何发展的问题,济南的优势在于政治、金融、文化和人才储备等,济南的发展方向将是承接 “黄蓝”两大战略区域的总部基地、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基地。
  张志元认为, “一圈一带”急需破题,要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强势带动,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发挥济南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培育一批千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大产业集群,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济南对周边地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6个城市在内的都市圈;发展高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文化旅游企业,做强 “好客山东”品牌。避免都市圈内相互竞争、各自为战的内耗,发挥出区域集群效应,形成竞争的合力。
  杨风禄认为,济南的发展要有大格局和包容性,差异化和错位竞争是济南的出路。成为山东乃至周边省份的 “心脏”,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是谁也离不了。济南应该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在扶持周边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济南产业升级,逐步确定总部基地和信息技术以及人才中心地位。
  济南该如何选择城市功能定位?突破口在哪里?
  杨风禄表示,济南要利用京沪高铁开通带来的物流、资金、人才、文化、科研等区位优势,逐步渗透进 “黄蓝”两大经济区,做 “黄蓝”两大经济区的大本营。
□王迎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济南支点重任能否担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 版:外埠】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