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破解“捧着金碗讨饭”迷局
——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谈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作者:陈燕
  

■我市是全国粮棉、林木、果菜、畜牧生产重要基地

■让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坚持做大存量、扩充增量,实行“两条腿走路”

■实现现代农业的自身良性循环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居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0%。我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已初步形成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畜牧、水产、林果、花卉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涵盖了粮油、肉禽、果蔬加工和调味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软饮料、饮料酒及酒精等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植具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

把“金碗”变成富民强市法宝

  陈燕(以下简称陈):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产品加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是粗加工和低档次产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犹如“捧着金碗讨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现代农业的自身良性循环?
  邵国君(以下简称邵):市委、市政府坚持“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原则,将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题内容,充分体现了尊重德州实际、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发展理念。
  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在德州经济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富民强市的首要选择。我市是农业大市,更是农产品资源大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既有利于直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增强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推进“三化同步”进程的战略需要。
  “捧着金碗讨饭”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导干部在研究经济发展上,无视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我市是全国知名的粮棉、林木、果菜、畜牧生产重要基地。在粮食生产上,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0万亩以上,总产700万吨,2010年达到760万吨,占全省的1/6强,占全国的1.5%。在棉花生产上,常年植棉面积150万亩左右,籽棉产量40万吨以上。在蔬菜生产上,现有蔬菜种植面积2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3万亩,蔬菜常年产量在650万吨以上。在林业生产上,现有用材林130万亩,木材蓄积量2500万立方米以上;林果面积80万亩以上,果品常年产量62万吨,其中国内外知名的乐陵金丝小枣枣粮间作面积百万亩以上,年产小枣15万吨。在畜牧业发展上,常年出栏生猪550万头、肉牛85万头、羊190万只、肉禽2亿只以上,奶牛存栏10万头,年产奶量24万吨,家禽存养2亿只,产蛋37万吨以上。
  实践证明,依托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富民又强市。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抓工业、抓流通与农业发展相脱节,抓农业忽视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农业发展仅停留在生产和初级加工环节,使我市的这一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加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紧扣富民强市这个总体目标,实现现代农业的自身良性循环,让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巩固。

让小的变大让短的变长让无的变有

  陈:我市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三大类,目前有规模以上企业742户,涉猎面广,产品品种多而杂。那么,我市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是怎么定位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邵: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我市农产品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咬定跨越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投入为支撑、强化服务为保障,走出一条“培植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张综合加工能力、拓展加工产品市场空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之路。
  在发展定位上,主要是依托现有极为丰富的农林牧产品资源和初具规模的粮油、果蔬、畜禽、林木加工产业,实行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布局,集群化推进,研发引进高新技术、现代工艺,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营养安全粮油食品、肉制品、饮料及饮料酒制品、高端家具制品的重要基地,全国优质粮棉品种繁育基地,以及多元糖醇 (禹城“三糖一药”企业产品)、调味品、蔬菜加工制品出口基地,成为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主攻方向上,着力做好优势扩张的“由小变大”、精深加工的“短腿拉长” 、产加互动的“无中生有”三篇文章。强力扩张“三糖一药”“良星99”“德州扒鸡”“中澳鸭制品” “古贝春”“汇源果汁”“飞达调料”等知名品牌产品生产规模;依托面粉、玉米、金丝小枣、蔬菜、林木等优势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大力延长小麦、玉米、生猪、肉牛、板材精深加工产业链;面向市场,围绕工业上农业,立足我市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依托招商企业龙头,大力引进高效稀有特色种植养殖新品种,带动农林牧渔各业提升综合效益。

跨越发展须“两条腿走路”

  陈:我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虽然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围绕产成品链接延伸不够长。那么,我们如何促进企业迅速扩张,如何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突破?
  邵: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做大存量、扩充增量,实行“两条腿走路”,强化国内外市场的引领和先进科技的支撑。
  首先,要全方位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膨胀存量。企业项目建设是迅速膨胀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突出抓住发达、巨嘴鸟等小麦加工,保龄宝等玉米加工,中澳、金锣等畜牧加工,古贝春等饮料酒加工,飞达、英潮等调料加工,贺友等木材加工知名优势企业,坚持欲取先予、多予少取的原则,严格落实中央和省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奖补、土地倾斜、贷款倾斜等项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新上项目、膨胀规模。其次,要大力度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招商引资扩充增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力举办区域性招商引资活动,一企一策,强化服务,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重点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企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延长、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休闲旅游农业等进行招商,确保在休闲食品、快餐食品、玉米精深加工、绿色果蔬、食用菌生产加工、棉籽大豆深加工、畜禽养殖深加工等加工生产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第三,要强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态,规模化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冷藏储运、冷链物流,建立健全配送灵活、四季销售、保鲜供应、长期稳定的外销网络,辐射全国中高端市场,将我市优质品牌农产品打入国内大中城市,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第四,要强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科研队伍;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本报记者 陈燕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破解“捧着金碗讨饭”迷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