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水路畅通百业兴
——我市水利发展调查
作者:胥爱珍王贺吕爽

以六纵三横为主框架的德州大水网。



河道建设施工现场。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改善了饮水条件。



  

【调查背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并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2月11日,我市今年“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今后5到10年的水利发展任务目标。水利改革发展迎来新机遇。目前我市水利发展现状怎样?发展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一号文件”的实施将给我市水利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就上述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又是严重缺水地区,水利在保障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由于条件所限,历史上德州人民饱受旱涝灾害之苦。据《水利志》记载:1840年至1948年的历史资料显示,109年间共受涝灾56年次,发生旱灾 57年;1949年至1985年37年间,受涝灾20年次,共发生春旱、秋旱53次。
  新中国成立之后,德州地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治水活动。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到70年代末,每年冬春季,都有几十万民工打着被窝卷、推着独轮车,奋战在水利施工一线,靠着窝头咸菜、扁担箩筐,疏浚治理了徒骇河、马颊河,开挖了德惠新河,扩大治理了漳卫河,修建了李家岸、潘庄、邢家渡三大引黄灌区。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能灌、能排、能蓄、能调的水利工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全区扩大治理了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4条,3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0多条。

现状分析“用的是大跃进的水,种的是学大寨的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 2004年,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但并没有建立新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我市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现在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在吃老本,依赖的仍是四五十年前修建的设施。”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孙洪坤说,去年汛期的洪涝灾害和去冬今春的大旱,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我市水网体系中的短板。

水利设施“超期服役”

  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监管和自然淤积,田间地头很多多年前修建的排涝沟有的种上了庄家,有的杂草丛生,基本失去了灌排功能。
  孙洪坤介绍说,虽然我市实现了粮食总产八年连续增收,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据2008年调查,卫运河、漳卫新河边缘高地,引黄支线末端等地区仍有约200万亩耕地不能直接使用黄河水。每遇干旱,即便水利部门加大了引水调水力度,仍有不少村庄“地不通沟、沟不通河”,有水也难以调入。
  据统计,目前全市位于各干支流上的140多座拦河闸与600多座沿河涵闸绝大多数都是 “超期服役”,近半数严重失修,经常出现“提不起、落不下”的情况,全市的固定扬水站中有80%已被废弃。在抗御去冬今春的严重干旱中,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旱工作顺利开展。

防洪综合体系不健全

  2010年8月,我市遭遇1964年以来最大暴雨,全市防洪排涝系统经历了一次大考验。 8日0时至10日11时,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07毫米,降雨强度超过鲁北地区设计排涝标准,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三干流河道同时发生超警戒水位大洪水,赵牛新河、中心河、笃马河等支流河道多处出现漫溢、倒灌,7个县市均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
  据了解,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严重下降,局部河段的行洪能力甚至只能达到设计标准的五分之一。全市150多条支流河道中8成淤积严重,过水能力丧失近半。
  市水利局河道管理处主任田瑞昌说,洪涝过后,各地积极开展排涝排洪,但还是有一部分河道因排水能力不足,原本一周就能排出的洪水,用了半个月才排完。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一边是水利工程 “日益老迈”,一边是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市用水量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据测算,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0%,大大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低贫水线1000立方米的标准,属严重缺水地区。
  而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已经出现了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夏—武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德州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和临邑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各个超采区由于严重超采,出现了水位下降、漏斗扩展、浅层漏斗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应对之策构建德州大水网

必须算清的“水利账”

  粮食增产账:权威资料显示,在我国的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但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 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孙洪坤说,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防洪减灾效益账:防洪是一些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但这些水利工程减灾效益如何?这里面有一笔清晰的经济账。据有关部门分析测算, 1965年至2002年38年间,德州市年平均防洪减灾经济效益为8.36亿元,防洪减灾效益比为49.81,即每投入1元钱产生防洪净效益近50元。

超前谋划绘就发展蓝图

  平原县前曹镇马桥村村民徐文周没有想到,市里提出的大水网建设规划,竟然跟他的小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徐文周家的农田紧靠赵王河,由于河道淤积,每年汛期他地里的庄稼就受涝灾,大水网建设实施后,赵王河成为县里首批治理的河道。由于治理后的河道畅通无阻,去年汛期很多地方暴雨成灾,他家的农田却没有受损,一亩地收成1200多斤。
  基于对我市水利发展的清醒认识, 2009年11月15日,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德州水网建设规划正式启动。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以六纵三横大动脉为框架的“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南水北调、平原水库及饮水安全四大工程体系”,形成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库库相通、城乡一体、水量互济的德州大水网,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城乡统筹供水的新格局。这一构想的提出,比2010年西南五省大旱和鲁北地区发生大洪涝,整整提前了16个月。

投入更多“真金白银”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水利发展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这一问题,我市“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向水利的倾斜。
  ——力争今后10年全市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至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城市建设维护税按不低于 15%的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
  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强水利规费征收,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等具体措施。这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水利建设,水利建设迎来新的机遇。

前景展望

“十二五”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2011年我市 “一号文件”勾画出未来5到10年德州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建成黄河水、长江水、地下水统一调度,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水量互济、城乡统筹供水的现代化水网体系。
  按照规划,如果各项水利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全市各主要河道将尽复旧观,恢复鱼类生长。随着库容扩大,全市各干支流一次蓄水能力将增加1.5至2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次。按照年蓄水 3到5次计算,全年可增加灌溉面积超千万亩次。
  骨干河道防汛能力将明显提升,即便是去年汛期的强降雨量,也将不再对我市造成威胁,预计可直接减少洪涝损失超过300万亩。
  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基本实现,80%的农民群众将用上和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的黄河水,生活质量和水平将大幅提升。
  兴修水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却任重而道远。有受访者认为,水利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抓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只有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金白银投到 “点子上”,水利建设才能够实现跨越发展。□本报记者 胥爱珍 王贺 吕爽
(王利民、刘吉贵、袁训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水路畅通百业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德州调查】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