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京沪高铁:德州跨越发展大机遇
作者:王贺吕爽胥爱珍

京沪高铁德州东站效果图







▲站前广场透视图



▲京沪高铁站点示意图



  

调查背景


大运河、京沪线、京福高速……有人说,德州,就是一座因交通而兴的城市。
今天,在德州市中心城区以东不远的地方,京沪高铁正在全速建设,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将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京沪高铁将给德州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围绕高铁,我们能做些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铁时代呼啸而来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进行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
  ……
  随着通车日期的临近,高铁时代向我们走来。
  与京沪高铁建设同步,我市的高铁建设同样紧锣密鼓。
  德州市的高铁建设任务可以简单的分为线路、车站两部分。当前,两部分均已进入冲刺阶段。其中,线路建设接近尾声,正在进行动力线缆、信号、通讯设施的铺设安装及调试;高铁德州东站轮廓显现,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站房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外精装修和设备安装;车站无柱风雨棚、进站天桥建设基本完成;占地100亩的站前广场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已完成地下部分主体工程。 12月8日,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高铁乘客将实现“零换乘”。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年3月份,京沪高铁德州段将具备通车条件;5月份,各项工程可全面完工。
  “再过3个月,京沪高铁就要进入全线联调联试阶段,到时候线上有50多对‘和谐号’往返穿梭,大家会突然发现:嘿!高铁时代来了。”市长助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孟令兴对记者说。

四大机遇五个效应


  曾有专家提出:京沪高铁建设,将是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推动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关键机遇。
  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京沪高铁开工以来,我市就有中联大坝、平原晋德、武城龙祥、齐河莱钢永锋等多家企业约4亿元的产品直接用于项目建设。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因京沪高铁、德滨高速公路建设直接增加的地方税收已达8332万元。
  还未通车已经带来巨额效益,高铁的魅力可见一斑。
  京沪高铁开工两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围绕“高铁将产生的作用”这一课题进行多次调查并组织论证,总结出高铁时代我市经济将迎来的四大机遇。
  拉近时空距离:高铁建成后,我市将进入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
  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将带来德州东站周边及市区人流方面的重大变化,进而吸引餐饮、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将向高铁片区聚集,催生形成新的产业带,加速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京沪高铁开通,将使中心城区框架向东扩张,使东部新城发展成为集高级商务、高端服务、高新产业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城区,进而加速周边县融入中心城区,加快我市 “一主四副”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进程。
  加速沿线现有企业发展:京沪高铁建成后,将有力缓解沿线企业运输压力,大幅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可吸引外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五种可能制约我市发展的经济现象。
  虹吸效应:资源是双向流动的,“高铁时代”我们既有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的可能,也有向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输送资源的可能。特别是在我们周边,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城市正处在加速发展期,经济的内聚能力极强。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得不到持续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得不到持续提升,我们的优势企业就可能将总部迁入周边大城市,我市的人才、资金、优质劳动力和文化、医疗、休闲、旅游等高端消费群体也将大量流失。
  遮阴效应:我市处在多个大城市的包围之中,由于发展起步晚、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边大城市的抑制和挤压。如果不能做好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文章,我们现有的交通优势将会演变为大城市之间的“优势交通”。
  屏障效应:我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和山东半岛经济圈的交汇处,属两大经济圈的辐射末端。根据产业梯次转移的规律分析,我市承接两大经济圈的产业转移时,将明显受到周边城市群的屏障阻滞。如果不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先行一步,今天的 “屏障”很可能会成为明天的 “经济分水岭”,我市将也沦落为 “经济盆地”。
  侵蚀效应:土地侵蚀,综合交通设施建设需大量占用耕地,受国家有关政策限制,我市土地利用指标相对紧张,产业发展受到制约。运力侵蚀,综合交通建设带来的货运能力增加是对于整条线路而言的,与沿线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比,我市货运能力提升的幅度有限。
  塌陷效应:按照规划,京沪高铁和太青客专通车五年内,由于实行客货分流,原京沪铁路和石德铁路上的客车数量将明显减少,原车站汇集人流将大幅缩减,如何协调好新老火车站产业设置和产业过度,对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新区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3年前,我市已经开始对高铁新区的规划。 2年前,我市就与西南交通大学展开了合作,就“枢纽型经济”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今年2月5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高铁新区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11月17日,枢纽型经济发展课题通过专家组评审。前不久,高铁新区规划的细化工作也已完成,其中2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国务院审批,将在2020年以前基本建成。
  根据规划,我市高铁新区位于市经济开发区境内,总面积56平方公里。包括“一极、两片、三轴、六大功能区”。
  “一极”:依托高铁车站,形成未来德州的交通商务区,作为未来德州重要的城市发展极之一。
  “两片”:以东方红路为界,北部作为德州产业集聚片区,南片作为德州未来城市居住与公共服务综合片区。
  “三轴”:一条是以东风路为主导的城市东西向空间发展轴。另一条是南北向城市空间功能轴。还有一条是利用杨庄沟的生态景观功能形成的东西向城市生态轴。
  “六大功能区”:利用规划中的河道、铁路将规划区划分为六大片区,分别规划滨河生态社区、新能源产业片区、传统产业片区、生物产业片区、东风路城市公共服务综合片区、配套住宅片区等。
  新区规划正逐步从图纸变成现实。目前,高铁新区已经建成13公里高标准的道路内环线,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正在同步推进。
  “今年11月份,我们在高铁核心区启动了广场两侧的支路十四和支路十五、车站南路、车站北路、支路二十七,共5条道路的建设。明年,我们还将投资1亿元完成高铁新区中心区的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工程。 ”据工作人员介绍。

借势借力产业加速发展


  “我们有全省最好的交通条件,有华能德州电厂,有每年数万名的技术工人,有较成熟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有优越的招商政策……现在,我们需要一股外力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 今年4月,市高铁新区投融资管理中心在市经济开发区成立,具体负责高铁新区的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该中心的招商团队已在厦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召开了近10场项目推介会或投资说明会。
  “目前,这里仅有一个光伏项目落地,但在谈的有十几个。”谈及招商引资的前景,投融资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普遍表示乐观。 “并不需要着急,每一个落地的项目都将发挥极大的带动作用。”
  “今年,仅来自央企的考察团我们就接待了60多个。 ”在市经济开发区,取得的合作成果相对较多,开发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央企已与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打造多个涉及不同行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后我们就有了整合原有众多同类小企业的平台。 ”
  今年,市经济开发区借助“高铁”机遇,全面推进开放合作,不仅招商引资方面喜报频传,还在产学研结合、园区建设、新兴产业膨胀升级、区域合作等方面开花结果。12月19日,我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高铁时代产业合作发展峰会,并现场与多家央企、科研院所以及商会组织签订合同、协议24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10个行业,总投资额达260.8亿元。

做大做强服务业是关键一环


  德州市作为京沪高铁中部沿线的一个节点城市,是否能够让旅客从列车上 “走下来、玩一玩、吃点饭、住上一晚”,将是未来我市高铁新区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做强服务业,是一道多选题。
  “未来十年,高铁新区应主要发展商贸流通业、生态旅游和宜人居住的房地产业。”对于高铁新区的发展方向,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认为,德州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借助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京津济的 “后花园”;建立完善、配套的房地产业和生态型的旅游体系,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握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会展业同样是一片 “蓝海”。据专家测算,在京津济石四大城市举办同等档次的会议或展览,成本将是在我市的2至3倍。京沪高铁与太青客运专线开通后,德州与京津济石四大城市均处于1小时经济圈,可以分担周边大城市的部分功能。
  “桂林有山水、泰安有泰山,北京有长城、故宫、烤鸭……目前,我们缺少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孟令兴深有感触的说, “高铁时代,哪里能吸引住大量的旅客,哪里就有充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因此,高铁时代,品牌与形象的意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尽快重点加强城市营销,做大城市名气、提升城市软实力,让外地人了解德州、走进德州。”
□本报记者 王贺 吕爽 胥爱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京沪高铁:德州跨越发展大机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德州调查】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