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创新谋发展 和谐著华章
——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一
作者:孔瑗胥爱珍

  开栏的话 2006年至2010年,我市紧紧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从今日起,本报开设“精彩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回顾5年来的辉煌成就和各行各业的发展特色,展望未来5年的发展前景。敬请关注。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民营推动、开放带动、服务业拉动战略,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700亿元,人均近3万元,均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7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超过19%。
  5年间,投资和消费持续强劲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9%, 5年累计数额分别是 “十五”时期的2.5倍和2.4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经济势头强劲

  5年间,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 “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机械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体育装备、环保设备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九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 “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一批重大服务业设施建成使用, “购物德州” “美食德州” “休闲德州” “物流德州”等服务品牌日益响亮。
  ——高效、品质农业成为新亮点,粮食连续七年稳定增产,成为全国首个整建制 “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 150个农副产品获 “三品”认证,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展现全新面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在海河流域7省市和全国均名列第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确立,碳排放强度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被列入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荣获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称号。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5年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5%,初步形成了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中心城区拉开框架, 5年累计投入220亿元,启动建设高铁新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建成减河生态湿地、董子文化园、九龙湾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主城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
  县乡建设彰显特色,建成一批体现生态宜居、地域文化的县域项目,县城品位明显提升,小城镇建设 “五个一”工程顺利实施,人口集聚作用明显增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合村建区工作稳步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2009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800万立方米;市区集中供热面积890万平方米;年末已有59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766公顷,比2005年增加179.4公顷。城市道路长度57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080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156.8公里和347万平方米。 2009年末全市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690.43公里,是2005年的6.4倍。

  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从收入情况看, 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提前和超额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分别比 2005年增长 73.4%、61.5%,年均增长分别为14.8%、 12.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7.8亿元,比2005年增长92.1%。
  从生活水平看, 2009年末,城镇住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辆,移动电话217部,家用电脑70台,洗衣机100台,空调器139台;农村住户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5辆,移动电话105部,彩电105台,电冰箱30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均比2005年有不同程度增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实现再就业1.6万人。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7万人次。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人均补差每月达到126元;农村低保标准由900元提高到100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2926户,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面积28.7万平方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5年成绩鼓舞人心,成功经验弥足珍贵

  “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发展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科学规划 “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形势,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以一流的标准干事创业,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做强品质农业、推进重大项目,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形势趋好时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环境偏紧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动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德州,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实事,坚持实施民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科学推进合村建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发展改革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百姓。
  始终坚持借势图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掀起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新高潮。□本报记者 孔瑗 胥爱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谋发展 和谐著华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