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我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纪实

太阳谷微排大厦。 记者周坤摄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以生态理念为先导、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

破除三个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地区普遍面临着扩张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2007年8月,新一届德州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重新审视市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德州今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快速繁荣,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必须立足长远、强化生态发展理念。为此,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引导大家破除三个认识误区、强化三种发展理念。
  破除抓生态影响抓发展的认识误区,强化抓生态促进抓发展的共赢理念。强调生态资源是最大的资源,引导各级用生态理念指导发展,通过培植生态产业,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经济“先污染后治理”的新路子。
  破除抓生态超越发展阶段的认识误区,强化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受益的责任理念。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并非发达地区的专利,发展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小,但船小好调头;如果等总量大了再转型,不仅环境容量难以承载,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求各级深谋远虑,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心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高度负责。
  破除抓生态是 “赶时髦”“装门面”的认识误区,强化持续抓、抓持续的长远理念。通过每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外出参观,不断深化各级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不断强化生态发展的工作导向;通过健全完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各级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使各级切实认识到生态文明 “有抓头儿” “有盼头儿”,形成了自觉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打造高效低耗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把产业生态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和抓手,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构建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由低效型向生态高效型转变。立足打造京津济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品质农业,抓产品质量、抓龙头带动、抓节本增效、抓循环农业。在近年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农业连续6年增产,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40亿斤,成为全国首个整建制 “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已发展到8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达到175万亩,带动面积41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6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带动基地农户76万户,农户增收12.51亿元;成功推广了10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被列为全省循环农业示范点。
  推动工业由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转变。通过技术改造,我市棉纺织、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基本摆脱了“粗老笨重”的高耗低效生产模式。通过强化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等措施,集中力量培育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体育装备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新能源、生物技术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将分别实现1000亿元。
  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生态现代型转变。巩固提升商贸餐饮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繁荣培育文化产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5%,今年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

建设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坚持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城乡环境承载力明显提高。
  突出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了“碧水蓝天行动”,全面推行了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工程建设、流域水质监控三大计划,出台了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心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80%以上。
  加快水体环境修复步伐。充分利用低洼地、河滩地、湖滨带建设人工湿地公园17个,新增水面6180亩,1亿多立方米河流水体得到休养生息。目前,境内5条主要河流提前两年实现水质改善目标,市域河流水质改善状况走在全省前列,主要河流全部再现了鱼虾畅游、莺飞草长的自然景观。在2009年度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中,我市在海河流域7省代表城市和全国所有9个流域33个代表城市考核中夺得 “双第一”。
  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几年来,通过实施绿色通道、防护林带、经济片林、农田林网四大重点工程,境内1万多公里的主要道路及河流两侧全部建起了50至100米的绿色林带,基本农田初步实现林网化,有林面积达到4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8.5个和7.5个百分点。
  扎实抓好生态城市创建,做好水、绿、节能三篇文章。 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示范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低碳中国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培育健康的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深入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品牌,依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的空间布局,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以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和 “田园牧歌”为特色的德州生态景观文化。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城市创建,低碳出行、低碳体验,低碳生活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方兴未艾。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目前,城市社区有60%的居民家庭使用节水器具,40%的居民生活用水做到了二次使用,中心城区90%的社区制定了低碳生活规范。市县两级都实施了“再生水进城市工程”,再生水成为城市景区的主要用水,城市居民年节水率超过20%。引导市民使用自行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市区80%以上的出租车和公交车使用了天然气,新能源客车正在成为德州市城市公交的发展方向。 2009年,德州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只有全国的41.1%、全省的64.4%。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发展生态经济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定期研究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先后制定了《德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德州市水网建设规划》《德州市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意见、实施方案等20多项,建立健全了维护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赵方敏

增创发展新优势

  我市以前瞻性视野、战略性思维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了一条有德州特色、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只要我们再接再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就一定能开拓前进,增创新优势,攀登新高峰,夺取 “十二五”发展新胜利。
  生态之路走得好,前提是解放思想力度大。在全省率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破除三个认识误区、强化三种发展理念,显示了我市在破除发展思想桎梏、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的力度和成就。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生态经济在德州的突飞猛进、生态文明在德州的扎根开花。今后,深化生态经济建设,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深化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转调是挑战更是机遇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转快调,科学发展。
  生态之路走得坚实,关键在于打造了富有德州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先进理念指导先进产业,产业先进诠释理念先进。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体育装备、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品质农业扎实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展现了生态经济的活力、魅力、实力,打造了德州新的名片、形象、优势,给人们以信心,为未来指路径。只要我们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与德州实际紧密结合,认准方向、敢走新路,发扬优势、培育特色,就一定能赶超跨越,进位领先。
  生态之路越走越宽,健全机制是保障。好的理念变为共识、共识变成共为,靠教育靠自觉更靠机制,我市在建设生态经济过程中,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政策导向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保证了工作落实。今后,开创生态经济建设新局面,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都离不开机制的完善、体制的改革。我们要用好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把机制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和保障,以机制创新促落实、促发展。
  生态之路很长,走出新天地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市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起步好、势头好,生态立市也已渐成共识,但是这毕竟是一场长期艰巨的硬仗,节能降耗、环境治理、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都任重道远,环境资源约束趋强,多种反弹因素犹在,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不合理之处仍不少,节约低碳远未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松懈。要再接再厉,增强危机意识,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创“十二五”更美好的未来。本报评论员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