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寒冬时节,禹城上下节能减排热情不减,他们利用新能源改善民生,加大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冬季节能看禹城
  □本报记者 孔瑗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李建 彭利国 杨静
  近日在禹城市采访,低碳节能的理念处处可见。地热供暖,沼气、太阳能集热,减少了碳排放,为百姓送去温暖,太阳能和热泵综合利用节能又环保,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
  

“地热”打造低碳暖冬

  12月6日,室外寒气袭人,走进三友社区居民张德山老人家中,却感觉温暖如春。温度计显示,室温达19摄氏度。社委会副主任张金祥说:“我们整个小区采用温泉地热取暖,一个冬季下来,能节约燃煤1000多吨,而且没有污染,同时回水还可循环利用,一举多得。 ”
  “地热取暖,不仅花钱少,还非常暖和。 ”像张德山一样,今年刚搬进禹城市经济适用房的600多户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家庭,也在这个冬天感受到地热带来的温暖。禹城市经适房工作人员宋金凤介绍说:“我们充分考虑经适房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今年采暖费每平方米比市场价便宜了5元钱,让大伙用得起、用得好。 ”
  今年,禹城市结合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地热能供暖新方式,先后有3个居民小区的地热井钻探成功。这种供暖方式,不但解决了部分社区距离供暖基地远,管道铺设线路长的难题,还环保节能,成为禹城市不少新建小区的新宠。
  

新能源集热俏城乡

  社区明德小学三年级学生宋悦上学离家有5公里,过去,冬天的午饭一直是在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赶时间。学校太阳能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12月6日,宋悦高兴地说:“现在不用回家也能在学校吃上热乎乎的饭,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 ”
  这个冬天,禹城市有1万多名农家孩子和宋悦一样,在学校喝上了热水,吃上热饭,在温暖的教室学习新知。今年,禹城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温暖”工程,11个乡镇20多处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太阳能集热装置,用上太阳能热水机,添置了采暖炉,实现自备锅炉供暖,并实施改厕治污工程,推行沼气池综合利用,大大改善了农村师生的生活学习条件。
  近年来,禹城市在宾馆、学校等公共场所大力普及太阳能集热供水系统。太阳能利用集热面积替代燃煤量1.2万吨标准煤,占太阳能热水器开发潜力的19.2%。同时他们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能源利用技术,新建沼气池1.1万个,年产沼气400万立方米,辐射150个农村社区,受益农户达1.24万个。每个沼气池年可产沼气260立方米左右,满足3至5人炊事、照明使用,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0.6吨。农村沼气工程利用生物质能折标准煤6673.9吨。
  

新技术应用促节能

  12月7日,记者在禹城市福航新能源环保公司了解到,他们采用太阳热能和热泵结合技术,对污泥进行干化、杀菌等规模化处理,实现了节能、环保、自动化一举三得,这一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利用太阳能自动干燥污泥的空白。
  福航新能源环保公司负责人刘庆昌说:“传统的污泥干化,每吨耗能600至800千瓦时,而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干化,仅为传统的十分之一,每吨只耗能60至80千瓦时,而且还是零排放。 ”
  在禹城,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他们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存量,循环发展减少排量,淘汰落后腾出容量,紧盯大户严控总量”的指导原则,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推广利用新能源,以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目前,禹城市120余个重点项目加速建设,拉动当地规模以上企业万元GDP能耗下降5.5%。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冬季节能看禹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