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4.4%我国CPI再创新高



  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已经使得11日发布的10月份CPI数据没有悬念。
  早先预计四季度会有所回落的CPI,走势与人们的期待正相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应该怎样应对?

月度CPI突破4%农产品继续领涨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占到3.0个百分点,是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其中,蔬菜价格同比上涨31%,水果价格上涨17.7%;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成本上升成“推手”货币超发成“温床”

  新世纪以来国内两次物价高涨(2004年和2007年)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如今经济增速在放缓,而CPI在走高,推动CPI连续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如今开始显现。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就国际上看,美联储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此举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

通胀压力凸显调控期待加力

  目前的CPI涨幅虽然不断创下新高,但总体上看仍在可控范围内。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均比较充足,国家具备平抑物价的物质基础,也具有调控物价的丰富经验。
  此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表示,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有个释放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一就是发展生产,第二是保障供应,第三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第四加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尽管国内货币政策正向常态回归,但已经释放出来的超量流动性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仍有滞后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外部增大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凸显。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 “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物价上涨蔓延至公共产品

多城市民用天然气酝酿涨价

  据新华社济南11月11日电9日,济南市举行居民生活用管道燃气价格听证会,拟将天然气价格由每立方米2.40元上涨至2.70元或2.74元。继大蒜、绿豆、糖、棉花等产品涨价之后,新一轮“涨价潮”开始蔓延至天然气这一公共产品。
  今年5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 《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宣布从6月1日起,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并进一步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完善相关价格政策。
  今年以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已纷纷调整了民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幅度少则两三毛钱,多则八九毛钱。
  这轮天然气“涨价潮”似乎并未就此停止,反而正在向更多的城市蔓延。近日,长沙、兰州等地已先后召开民用天然气调价听证会,北京、河南等地天然气调价听证会也即将召开。
  对此,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鲁仁建议,政府在对待公共产品价格方面一定要慎重,不能随便涨价。如果迫于成本上升等压力必须涨价,就要首先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制定好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措施。同时,要做好对居民涨价的解释工作,避免多种公共产品涨价加重居民通胀预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4.4%我国CPI再创新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8 版:国际国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