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校舍越建越豪华,教学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但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
积极心理教育让学生更幸福


  “缓解学习考试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与同伴和家长愉快相处”、“自信的提升”,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公布了 《高中学生积极心理教育调查》,调查显示这5项是高中生最希望接受的积极心理教育内容。
  “最希望接受的”也就意味着“最缺乏的”,学习考试的压力仍然是目前高中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困惑。尽管教育部早就下文要求中小学应该配备心理老师,尽管与身体健康相比,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比较起为身体健康而开设的体育课来,80%的学校的心理课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置等方面,其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我们学校有86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数量320人,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共有62人,但我们学校原来只有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北京一所区级示范校的校长说。目前,中国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举步维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幸福的老师哪有幸福的学生

  一位来自中学的心理老师说:“现在都说学生压力大,其实我们的压力也大,因为我们不仅要承受考试、升学的压力,还有评级、晋升等等很多压力。”
  “一轮一轮的教育改革,最累的就是我们这些老师。要符合教改的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关颖是北京的一位中年数学老师,她介绍,中学教师既要应付学校对老师讲课的抽查,还有汇报课的展示,同时还要开展学生工作、组织班会,“所有这些再加上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儿子总抱怨我回家就皱着眉头,很少看到我笑。”
  “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在越建越豪华,教学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但是,如果没有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长杨远芳说,在片面追求成绩的评价体系下,家长、教师们也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形势形成的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
  没有幸福的家长哪有幸福的孩子

  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离开学校就应该是幸福的了,但是,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登峰却说:“孩子们幸福感的缺失最大原因来自父母。孩子们很可怜,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幸福的事情。”
  王登峰说,现在的很多年轻家长对孩子“只生不养”,孩子出生之后就把孩子扔给祖父母或是保姆,殊不知对孩子来说拥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玩具,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讲故事更加幸福。
  疏于陪伴孩子只是造成孩子不幸福的一个方面。倪子君他们有一项专门针对父母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专门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低年龄段孩子的母亲提到的一些她们认为很困难的关于孩子教育、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在较大年龄孩子的母亲看来是非常正常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可以自然解决的。这一点证明了在现今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往往没渠道获得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和情绪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往往困于一个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的问题上。
  我国多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孩子是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的,因此,若想让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增加心理弹性教会学生幸福的能力

  虽然,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综观这些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还是堵窟窿的状态,“这是一种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它往往是等问题出现了、事情发生了,心理健康工作者才出现,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曹瑞认为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克服困难、自我发展的潜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和发展心理弹性而不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疏导和治疗。”
  不少心理专家指出,不能总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出了问题的地方,要让孩子们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心理现象,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这是一种教会学生自己寻找幸福的能力。
  倪子君建议,幸福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在校园、课堂中要引导孩子避免过多关注不幸福的事情,感受更多的积极情绪;培养孩子亲和、智慧、谦逊等人格特征;营造民主、公平、互助、温暖的校园、班级、课堂氛围,让孩子知道,不是成功的人才幸福,而是幸福的人才成功。  □樊未晨 桂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积极心理教育让学生更幸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