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改善民生 普惠群众
——十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要反映到民生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上来。可以说,转方式调结构的成败取决于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社会和谐不和谐。在这一点上,各级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导向,把转方式调结构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群众收入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之中。
  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只有财源基础夯实了,财政实力增强了,政府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我市财政整体实力较弱,有的县市还是“吃饭财政”。因此,必须强化财源建设意识、质量效益意识,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提高财源建设效益结合起来,开源节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做大财政盘子。
  认真落实惠民政策。近几年,中央、省不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特别是国家为扩大内需,启动了一大批民生项目,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这些惠民安民的好政策、好项目,各级要大力争取,狠抓落实,高标准完成,让群众直接受益。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省里调整分配结构的要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干部职工收入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和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鼓励自主创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直接反映到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上。
  加快推进民生工程。为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养老、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我市连续几年实施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今后,要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并探索建立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普惠机制,研究制定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分割,让所有群众都能够分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各级要明确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就是抓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要加大督导考核,严格奖惩,真正做到发展不忘民生,以民生促发展、建和谐。
  本报评论员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善民生 普惠群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