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生态立县显优势 黄河故道展新姿
——夏津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下转二版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赴夏津县考察,大家对该县的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感到振奋,尤其对夏津县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森林资源,化潜力为优势,变资源为效益,倾力打造旅游生态产业的做法,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一、该县旅游生态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夏津县立足本县实际,以“进位崛起、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着力点,挖掘资源、精心培育、强势突破,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夏津“一日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夏津县拥有平原地区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园区,总占地12.8万亩,现有古桑树、古梨树、古杏树等百年以上古树3万余株,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素有 “小杂果之乡”和 “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近年来,该县紧紧把握旅游消费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休闲型和生态型转变的机遇,深入挖掘整合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差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初步规划形成了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经济开发于一体的 “一带两区十园”旅游文化大格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自2007年以来,该县启动了总投资7.6亿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36公里的公园观光路全面贯通;大云寺、森林度假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年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了集生态观光、绿色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是积极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森林公园梨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及两次大型文艺演出,年接待游客达130多万人次, “古树王国、椹果之乡”的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成功入选国家黄河文明旅游路线,并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二)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一是挖掘本土文化。准确把握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义和文化、棉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合与创新,开设了架鼓、吹打乐、民歌、小调、高跷、秧歌等民俗文化展,开发了剪纸、雕刻、泥塑、黑陶、书画等民间工艺,以文“化”业,以文“兴”业,提高了区域形象知名度、美誉度。二是弘扬特色文化。夏津历史上为春秋战国赵、齐、晋会盟之要津,自周定王五年至今,黄河改道达1590余次,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夏津知县朱国祥带领当地百姓植树防风固沙开始,夏津人民开始了300多年艰苦卓绝的封沙育草、造林改造,经过十几代人的奋斗拼搏,留下了黄河故道森林园区这一宝贵的资源和遗产。该县深入挖掘弘扬这一特色文化,使游客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感受到黄河文化在夏津的厚重积淀和现代弘扬。三是传承历史文化。该县深度挖掘“夏盟要津”等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名人与夏津的关系,收集整理民歌和小调1107首,撰写各种资料40余篇,相继出版 《夏津县文史资料》11辑。修建文化民俗博物馆、“义和团运动”雕塑、颐寿园“黄河母亲”雕塑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了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复建了会盟台、窦建德纪念馆、点将台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堤吹腔”和“木板大鼓”以及曾获国家鼓乐大赛金奖的“夏津架鼓”,为景区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围绕发展大旅游,延展黄河生态文化,以“水”和“绿”为切入点,他们投资4亿元建设了碧水绕城工程,水系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全面优化。还先后建设了龙湖公园、人民公园、会盟公园、湿地公园等六大公园,使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完成了24公里高标准林带和城区主要街道、景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二、对县域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该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改善了环境,整合了资源,凝聚了人气,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一)带动了项目建设。通过旅游带动,极大地提高了夏津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商强商纷至沓来,项目建设乘势而上。目前,该县已初步培植了华芳、泉林、奥德新、飞天、发达、天赐六大企业航母,打造了棉纺织、油品、食品加工、新能源四大百亿产业,并相继荣获了“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基地”、“中国工艺品之乡”、“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等荣誉称号。今年以来,华芳增资10亿元新上千台织机和20万高支纱项目、中钿科技、金粟粮油等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将给该县经济增添新的动力。
  (二)增加了群众收入。该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把满足群众愿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举办梨花节、椹果采摘节、香梨采摘节等活动,带动了更多的农民通过从事旅游服务业增收致富。椹果、香梨、苹果等价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大大提升,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在1500元左右。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资源,开发了手工棉被、工艺品、椹酒、珍珠琪、小磨香油、粗布床上用品等文化旅游产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展示了地方特色。目前,该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带动社会就业6万余人。
  (三)转变了发展方式。该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文化挖掘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带动和促进了农业优化、工业升级、服务业加速扩张。济南润华集团4S汽贸城、山东家庭号商贸城、香港铁盟银谷仓储项目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温泉度假村项目等,都是以旅游业为载体、招商引资的结晶。
  三、几点启示
  夏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变资源条件为发展优势的做法,对于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两高”活动深入开展,具有很强的启发、借鉴作用。
  第一,深入挖掘发挥资源优势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园区是黄河决口改道留下的遗迹,近年来该县通过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绿色经济。各县市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只要用心挖掘、用心把握,变潜力为优势,都能够开创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培育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文化的经济也就是没有底蕴的经济。夏津县坚持做强大旅游、发展大经济的做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各县市区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实际,坚持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用文化优化环境,用文化凝聚民心,用文化提供智力支持,用文化增加对外交流交往,用文化推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市的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才有扎实可靠的坚固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三,为民富民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惠民富民。夏津县始终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富民产业来培育,努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相结合,以旅游业增加人气、吸引投资、促进就业,从而为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要推进我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各级各部门应当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基本工作标准,真正做到以民为先、富民为本。
  □市政府办公室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生态立县显优势 黄河故道展新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