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今年以来,我市育肥猪、仔猪、猪肉价格齐齐跳水,分别比年初下降25%、40%和18%。作为养猪大市——
咱和咱的猪如何过“冬”
■积极融入生猪产业链,避免单兵作战 ■注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猪,实现以质取胜
  4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然而我市生猪市场却是冷气习习。今年以来,生猪市场价格跳水,效益下滑,养殖户全面亏损。调查显示,目前我市育肥猪、仔猪、猪肉价格分别在每公斤9元、8元和14元左右,分别比年初下降25%、40%和18%,下降幅度之快前所未有。
  截至上年底,我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有1700多个,年存栏生猪330万头,年出栏517万头。养猪业遇到困难,感觉最明显的是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饲养者。德城区黄河涯镇岳高铺养猪场存栏规模120头,据张场长介绍,生猪通过经纪人销售到双汇德州公司,价格为每公斤9元,而成本价在每公斤10元,1头猪就赔200多元。齐河县赵官镇裕农养猪场是一家大型养猪企业,3月30日刚出售一批育肥猪每公斤9.2元。由于饲料和仔猪全部由本场生产供应,所以保本价每公斤9元左右,比其它养殖场要低一些,但加上人工、用电等费用后,也是亏损。
  下滑因素

  造成这次养猪业波动的原因,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主要是:经过2008、2009年两年生猪价格高涨刺激,生猪存栏增加,出现供大于求;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生猪疫病增多,部分饲养户提前出栏生猪,造成短期内上市量增多;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另外,一些生猪加工企业采用“买全国、卖全国”的方式,既减少了因建立养殖基地的投资,又能在生猪市场价格过高时,减少收购,避免风险;在价格大跌后,淘取到价格低廉的原料。这样,养殖和加工环节脱离,两者都没有与市场需求紧密连接,于是养猪业时而一哄而上,时而一哄而下,始终在 “多了越多,少了越少”的怪圈中发展。
  应对措施

  面对像 “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的养猪业,我市是如何应对的呢?处在困难中的养猪场户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据市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介绍,面对严峻的生猪生产形势,我市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如积极争取并落实生猪补贴,目前已经下达和即将下达的,就有扶持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资金1260万元、2009至2010年度能繁母猪补贴资金2100万元;加强春季重大生猪疫病防控,严防疫情发生、流行;加强养殖者与加工企业联系实现产销衔接,其中依托六和海波尔良种猪繁育公司,已发展10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公司负责从仔猪、饲料、防疫、技术、回收、加工到销售,实行全封闭运行,农户负责饲养,每出栏1头猪收入保证在100元以上。具体到养殖场户来说,建议应做好以下3点——
  困难估计足。当前生猪市场形势严峻,特别是仔猪价格低于育肥猪价格的反常现象表明,生猪补栏量大幅减少,养猪业已经进入低谷期。同时,由于市场形势发展本身具有的惯性作用,加上生猪存栏较多的实际,预计生猪价格在低价位运行还将有一段时间,养殖者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前景看得清。潮落还有潮涨时。养猪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居民总体消费仍将呈现稳中看涨态势。在这次下滑之后,养猪业还将迎来一个较好发展期。因此,对养猪业要坚定信心,而不能丧失信心。
  措施抓得实。应通过调整生猪存栏量,优化猪群结构,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加快淘汰老龄、劣质、低产种猪等措施,达到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风险抵抗力,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积极研究判断新形势,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以促进养猪业更好发展。一是积极融入生猪产业链,避免单兵作战。应当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猪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猪加工企业必须建立稳定养殖基地,才能获得质量可靠、供应稳定的原料,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产品,这已是大势所趋。新希望集团、中粮集团,以及温氏集团等已经建立起了“种猪+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猪产业化经营体系,生产的优质产品普遍受到欢迎。因此,发展养猪生产,应尽量与种猪企业和加工企业联合,融入到产业链中,实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二是注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猪,实现以质取胜。好品质好价格,好品质大市场。如今,在很多大城市等高端市场,只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猪才能进入,而且价格每公斤高出1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头生猪就可增收100元。广大生猪养殖者,应当积极参与到我市正在开展的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创建和绿色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中去,做好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三品”认证,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品质和品牌基础。□本报通讯员 王雁秋 王凤林 刘刚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咱和咱的猪如何过“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