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人水和谐共创无限生机
——我市水污染防治科学发展纪实(下)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我市主要河流的5个出境断面COD浓度平均下降33.27%,河流水质改善状况走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比2008年提高5.1%,实现了好于5%的目标。
  成绩从何而来?
  要作为:严把管理体制 “安全闸”
  “科学发展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牺牲环境的GDP我们宁可不要。”这是我市有关领导在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和视察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自2008年以来,我市确定了打好 “污染减排、关停草浆生产线和两条河流重点整治”三大硬仗的工作目标。先后召开了全市环保工作会议、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现场调度会议,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把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了党委、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2009年,我市又提出 “一个确保、两个转变”的工作目标,积极实现消除劣质水体的目标。市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视察环保工作,发挥了重要监督作用。
  我市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健全了社会监督机制,推行环保信息公开,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目前,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大格局。
   求实效:筑牢环境监管 “防火墙”
  为建立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体系,全市各级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市、县两级环境监控中心、103台自动监测装置和视频系统、15个自动监测站,并与省监控中心联网,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控中心为骨干,主要河流断面、饮用水源地、重点监管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市环境空气为节点的环境监控“三级五大网络”和 “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生物辅助”三位一体的环境监管模式,根绝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
  我市制定了 《德州市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 “市、县、企业,防控、预警、处置、保障、问责”为主要内容的 “三级管理五大体系”,筑牢了环境安全的 “防火墙”。全面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定期检查,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把好源头控制关。通过 “分级监测”,形成了 “车间和总排污口—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口—入河排污口—出境断面”4处预警点,风险源单位每班次对车间和总排污口监测一次,污水处理厂进口、入河排污口、出境断面每天监测一次,每旬对6个跨市河流断面、19个跨县河流断面和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口进行一次剧毒物质全分析,及时发现危害环境安全的信息。
  为实现有毒污水不出车间、不出厂门、不出支流、不出县市界,我市立足于防,着眼于控,落实于治,建设企业应急事故处理池、企业环境安全闸门、入河排污口闸门、拦河闸和橡胶坝等四级应急设施,确保有毒污染物不出境,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得到安全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物资库、专家库,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把好应急处置关。
  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我市环境日常监控与环境安全防控两大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十一五”以来没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抓长远: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比翼双飞”
  致力于叫响 “中国太阳城——低碳德州”的城市品牌,我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科技引领节能减排,将低碳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我市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强化项目管理,突出污染防治,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精心打造“绿色德州”。积极落实 “环境优先”的原则,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上马,积极引导和扶植发展绿色经济。为保证治污资金投入,我市建立了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企业投入为主体、上级支持为补充、政府投入为保证的投入机制。 “十一五”以来,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总投入26亿元,其中地方投入24.64亿元,占总投入的94.7%。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我市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体育用品四大新兴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清洁能源研发、生产基地。2005年被中国太阳能学会等组织授予 “中国太阳城”称号,并成功获得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举办权。目前,我市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低碳经济走在了全国前列,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相互推动、竞相发展的生态经济新格局,迈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钟伟 本报通讯员 郭本芳 赵晶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水和谐共创无限生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