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
——平原县以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下转八版
  中共德州市委政研室
  平原县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县域经济布局、推进城乡产业联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城镇带乡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收到了 “走准一颗子,激活满盘棋”的效果。
  创新发展理念,以城镇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

  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平原县认识到: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城镇经济的规模太小,县域经济缺乏持续快速推进的原动力;城镇经济薄弱的根本原因则是城镇建设规模小、档次低、综合承载力不强。城镇作为聚集各种发展要素的载体,在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龙头作用,抓县域经济,抓城乡统筹,必须把城镇化作为突破口。基于此,他们开展了大规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参观城镇建设,着力破除就产业抓产业的传统观念,重点强化抓发展首先抓载体的理念;着力突破搞城镇建设就是搞形象工程的认识误区,重点强化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新农村建设、抓民生改善的理念;着力转变就农村抓农村、就城镇抓城镇的二元思维方式,重点强化城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的理念。并确定了 “抓县城带乡镇、抓乡镇带农村、抓强村带弱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谋划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布局:一是 “龙”型经济布局。以县城经济为龙头,以乡镇经济为龙身,以产业社区为龙尾,强龙头、带龙身、舞龙尾。二是“网”状城镇布局。确定了 “一心、两极、八镇、百区”发展规划,即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把王凤楼镇、恩城镇作为 “两极”突破,带动其他8个乡镇整体升级,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县876个行政村整合成100个农村社区。三是“群”态人口布局。力争到2030年左右,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恩城、王凤楼两镇达到10万人,其他8乡镇达到10万人,城镇化率突破80%。四是“链”式公共服务布局。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实现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城乡合理配置。
  科学的决策带来可喜的变化。2009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1%,比2006年增加7.5个百分点;实现GDP142.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0.1%、49.3%和47.6%。
  启示:城镇化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 “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加快城镇建设,以开阔的视野构筑发展平台

  在城镇建设上,平原县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规律、突出重点,始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确保了城镇建设的有序健康开展。
  一是科学定位,以先进理念为指导,高起点规划城镇体系。坚持以市的品位规划建设县城,按照 “厚重大气、彰显个性、传承文化”的理念,提出打造 “繁荣发展商贸城、旅游度假文化城、休闲娱乐不夜城”和鲁西北县级城市典范的目标,在膨胀规模、提升档次上下功夫;以县城的框架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在强化其连接城乡的辐射传导作用上下功夫;以小城镇的功能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在提升服务生产生活的功能上下功夫。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城镇规划设计,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
  二是突出特色,以城建工程为抓手,高标准实施县城建设。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打造 “刘备坐平原、三国文化城”文化品牌,先后建成三国文化广场、和谐广场、琵琶湾公园等一批彰显地域特色的标志性项目。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先后改造、新建城区主干道100多公里,改造背街小巷30余条,全面实施供水管网、城市水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4%以上。实施城中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居住环境。先后对13个城中村和11处棚户区实施整体改造,三年来,县城建设共完成投入18亿元,是过去20年的总和,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
  三是典型示范,全方位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建设一条繁荣的商贸街、一处民营企业生产区、一处居住小区的要求,从城镇规划、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经营、城镇管理6个方面,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力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做到产业兴镇;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做到以农促镇;与商贸流通相结合,做到以商活镇。2008年以来,全县13个乡镇累计投资近6亿元,新建改建商贸街10多公里,建成民营园区13处、住宅小区10处,30多个城镇驻地村和周边村升级改造融入城镇。作为在全县小城镇建设中率先突破的恩城镇,累计投资4亿多元,完成拆迁22万平方米,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了商贸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板块。
  四是配套联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一环,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引导,大力实施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将全县876个行政村整合为180个社区,远期合并为100个社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了农村社区 “四通” “四化”和 “一池三改”活动,90%的村庄实现了主要街道高标准绿化。新建农村社区正在规划建设便民服务大厅、综合超市、文化大院、居民活动室等各类服务设施。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的日益增强,带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县城每年人口增加8000多人,1500多家民营企业、1万多个工商户落户小城镇,转移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多人。先后有中化化肥、上海复星、沧州明珠等7家上市公司前来投资。
  启示:城镇是激活和带动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越大,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就越大。只有高起点构筑发展平台,才能为产业集聚、人口转移提供足够的空间,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发展。
  立足城乡联动,以一体化模式培育产业体系

  平原县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城镇化的中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和升级转型,实现了工业化、生态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城乡生态产业体系。 “三纸一化”一直是平原工业产业的代名词,随之带来的城乡环境污染也成为群众的心头之患。为此,该县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安全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和重点,全力打造城镇产业新形象。他们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关,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2008年以来,全县共投入46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03个,淘汰落后产品100多个。沪平永发纸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制浆工艺获国家专利,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目前,该县生物制药、电子配件、机械加工、新型材料等生态环保型产业初具规模,彻底改变了 “三纸一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格局。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城镇经济发展后劲。该县充分发挥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效应,利用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聚集功能和带动作用,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2009年,全县开工建设500万元以上项目130个,总投资1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221家;县城新增大型物流园区4个、商业网点633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销售收入256亿元、利税29.2亿元,同比增长30.5%、34.2%、54.8%。
  三是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城乡共同致富奔康。依托小城镇 “一街两区”和特色产业村,通过提供扶持资金、提供技术帮扶等措施,强力推动“双抓双带”工程,带动全民创业。即 “抓百村、带千村” “抓千家、带万户”工程:选择100个初具产业规模且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中心社区,通过结对形式,带动周边村发展特色产业;在现有民营业户中选择1000家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户,通过定向帮扶,带动其他农户从事民营经济。目前,全县已带出6000余家民营业户、120多个产业村、3600多个特色产业户,民营企业达到1030家、民营业户10270户,仅2009年新增数量就分别占到总数的1/3和1/5。
  四是推进产业联动,提升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向乡村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村庄合并整合出的闲置土地,在农村建加工网点,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安华瓷业公司先后在农村设立97个半成品加工点,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前景好、拉动力强、与农村紧密联结的优势,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致富奔康。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81家,带动各类种养大户80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另外,依托市场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三年来,全县兴建商贸、蔬菜等各类市场85个,较好地完善了城镇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启示:只有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在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等方面的功能,从根本上促进主导产业规模的膨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才能少走弯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普惠于民

  平原县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改善民生、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和谐发展之路,加快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该县立足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累计投入2.8亿元,实施了初中进城工程。先后撤并了设在农村的17所乡镇中学,建设和完善了县城5所初中学校,使初中学生全部进城就读。同时,通过对原乡镇中学进行改造,在每个乡镇建设1至2所高标准的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在每个社区规划建设了一处中心小学,最大限度地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
  二是统筹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先后投资过亿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病房楼和康复中心建设,投资4000万元新建、扩建了各乡镇卫生院,投资1300万元规范建设了180处社区中心卫生室,实现了农村社区“一区一室”。目前,覆盖县、乡、社区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城”的目标。
  三是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打造公平就业环境。县里设立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乡镇设立劳动就业服务站,社区设就业信息员,建立起县城—乡镇—社区上下贯通、 “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2008年开始,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快速增长,并实现了盈余。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12处乡镇养老院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加大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居民和新农合等不同类型医疗保障全覆盖。
  四是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双双跨入国家级行列,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100%和60%,初步形成了 “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骨干,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同时,加强城乡文化人才的挖掘培养和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和文化活动的城乡互动。
  五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牢固树立 “大环保”意识,制定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累计投入7亿元,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污染源再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清淤、生态补水等措施,实现了境内河流水质全部达标。以 “小康村创建”为载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有机肥和生态农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农村社区环保设施建设和沼气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全县3个乡镇、3个小区和3所学校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绿色社区和省级绿色学校。
  启示:推进城镇化的目标不单纯是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更重要的是把城镇的公共服务更多更好地延伸到农村,只有实现全民受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永续发展。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