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广阔的前景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综述(下)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大体经历了治沙改碱、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和大力扶持多种经营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四个阶段。今后,如何在新的起点创造新的辉煌?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了方向,认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坚决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实现项目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基础上,应该立足当地实际,主要围绕品质农业搞开发,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现代化水平。

  向品质农业迈进

  位于德城区黄河涯镇的馨秋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占地1000余亩,该基地是2008年德城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项目。10月10日,记者走进一座温室大棚,只见里面种着一排高大的樱桃树,墙上装有排风扇和空调。基地科技人员介绍说,现在正给樱桃树进行降温休眠,通过这种技术,新鲜的樱桃在春节前后就可以上市,每公斤能卖到500多元。紧邻的几个温室大棚种植的是草莓,杀虫全部采用粘虫板和性诱剂,肥料是碾成粉的秸杆,这种有机草莓上市后每公斤的价格是60元。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区域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从提高农业品质入手,使传统农业提档升级,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按照良种良法、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建设了七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乐陵市、庆云县枣粮间作生产基地,德城区城郊型观光农业基地,临邑县、宁津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平原县、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齐河县丰产林生产基地,禹城市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夏津县、武城县抗虫棉生产基地。
  夏津县渡口驿项目区围绕棉花种植和深加工搞调整,推广种植了鲁棉研18、鲁棉研21等优良抗虫、高产新品种,全部实行地膜覆盖,保证一播全苗,使棉花的等级和品质大大提高。临邑县临南镇项目区为发挥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功能,组建了宏联种苗公司,建立了智能化育苗温室和标准化示范棚,实行工厂化育苗,集市场推销、技术培训和品种展示于一体,带动全镇发展冬暖式大棚4200多个、大小圆棚2000亩、土地蔬菜3800亩,生产的品牌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创新组织形式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创新组织形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7年,平原县5000吨小麦专用粉加工项目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组织试点项目,由平原县粮食产业协会牵头,基地农户和山东华农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实施。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模式,使华农公司年增产值1.2亿元、利税500万元,生产的特精粉、麦芯粉、雪花粉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同时,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栽培等8项农业新技术,直接带动基地6万亩、农户8000户,使企业基地达到20万亩,订单农户达到3万户,还辐射带动2万农户种植该品种小麦,农民累计增收1000万元以上。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不仅使我市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和农民组织形式,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德城区2008年土地治理项目进行蔬菜协会试点,采取“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协会为项目区会员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服务,蔬菜基地面积达1.2万亩,会员达2000多人,亩均收入1.5万元。
  2007年,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的庆云县32万只伊普吕内兔养殖基地项目创立的 “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契约化订单养殖模式,被联合国扶贫组织定为“中澳模式”。

  让群众直接受益

  农业综合开发使我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平原县前曹镇西张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德春告诉记者,以前,该村浇地费时费力,全村浇一次地需要20多天。而现在,全村有9眼机井,由用水协会统一管理,全村415亩地,一天就能浇完。
  据统计,自1988年,我市实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投入资金20.9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60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万亩,开挖疏浚沟渠12万公里,新建桥涵闸2万座,新打和修复机井3300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共引进粮食、瓜果、蔬菜、苗木新品种150个,示范推广实用技术210项,培训农民100万人次,项目区9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科技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60%以上。
  2008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单产达510公斤,棉花单产达260公斤,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6:4,人均纯收入达5780元,是1988年的11倍。另外,项目区已建成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饲料加工等各类产业化经营项目145处,年创产值1亿元,年平均上交税金2000多万元,安排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本报记者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王德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广阔的前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