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光辉的历程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综述(上)
作者:杨德林
  □本报记者 杨德林 通讯员 李建
  编者按我市是农业综合开发起步早、成效大的地区,尤其是禹城市盐碱地改造治理经验引起了国内外的很大反响,成为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源头。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3篇系列报道,分别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历程、经验和今后发展方向3个方面进行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1966年初,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中国科学院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确定以南北庄为中心的旱涝碱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建立“旱涝碱危害综合治理实验区”,探索黄淮海平原低产田改造的经验。
  以禹城市盐碱地改造实践为起点,40多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成功之路,缔造了一段传奇,使德州这个十年九灾、“吃粮靠统销”的农业后进地区,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业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小麦亩产整建制过千斤的地级市。
  更值得骄傲的是,由禹城市发轫的农业开发治理经验,引起了中央、省领导同志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在总结推广禹城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做出了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部署,“农业综合开发”的名称开始正式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源头在德州、在禹城。
“禹城经验”引起巨大反响
  历史上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有旱涝沙碱 “四大害”,其中以盐碱危害最大。以禹城为例,最多时盐碱地达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43%,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造成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群众生活困苦。
  为探索黄淮海地区旱涝沙碱综合治理的经验,1966年,在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齐聚禹城,经过艰苦仔细的调研,最终决定在禹城西南新、老赵牛河之间130平方公里的旱涝频繁、盐碱危害严重的地区,建立禹城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
  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和努力,科技工作者终于摸索出了 “井灌井排、挖沟排盐、引淡淋盐、浅井抽碱、混林农业和培肥改土”等综合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1986年,禹城决定扩大实验区范围,由原来的一片扩大到 “一片三洼”,即北丘洼、辛店洼、沙河洼,分别是碱、涝、沙三种不同类型的荒洼地,面积也由当初的13.9万亩,扩大到23万亩,探索出了以河补源、井灌沟排的路子,采取了井、沟、平、肥、林、改综合治理的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昔日 “旱年赤地一片,涝年遍地行船,田间难见一棵树,到处取土熬砂盐”的贫瘠之地,变成了 “沟成网,田成方,沟渠路旁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田。
  禹城的成功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共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2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到禹城参观,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和省、地、县干部约1700人来到这里学习交流经验。
  1988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来到禹城调研,撰写了《从禹城实践看黄淮海平原开发的路子》调查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向中央提出要在黄淮海推广禹城经验。
  1988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率领国家9个部委的主要领导人专程来禹城视察“一片三洼”农业开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亲笔题词“开发禹城”。
  1989年12月28日,在田纪云、陈俊生主持的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作出了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更名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重要决定。从此,“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名称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响彻大江南北。
从禹城实践到农业综合开发
  我市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此前的20年是以科学实验为主的小试、中试科技开发阶段,后20年才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政府行为的大面积推广阶段。
  从禹城实践到农业综合开发,20多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了7期农业综合开发和两期世行项目建设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20.9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60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5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之路。
  ——改造低湿洼地的路子。按照“高产、高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良性循环”的原则,因地制宜实施“鱼塘—台田”生态工程,进行立体开发,规模开发。
  ——改造中低产田的路子。按照“良种良法、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建设7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产业开发的路子。把科技作为 “助推器”,发展高科技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探索出一条农产品加工龙头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把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
  农业综合开发到底为农业和农民带来什么?记者到有名的禹西大洼去探访。禹西大洼总面积有2万多亩,基本上全是坑洼不平的荒碱涝洼地,当地有一首民谣形容这里“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一片碱疙瘩”,言下之意,这里不生长任何庄稼。但当记者到达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水面荡漾、花木繁茂、果实累累,一幅怡人的田园风光图。在禹西开发工作站工作了14年的崔振起老人,对今昔状况进行了对比,他感慨地说,以前由于严重的碱涝灾害,一年只能种一季麦子,一亩地的产量只有50多公斤,而现在禹西大洼经过彻底治理,亩均效益过千元,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随后记者来到最早进行改碱试验的禹城市南北庄,中科院禹城综合实验站的科研人员介绍说,以前这附近10多公里的范围全是碱窝子地,每年春天水分蒸发后,白花花的一片,1公斤土中含盐量高达2两,每年农民播种时都要先刮地皮,形成了一条一缕的奇特的“地檩子”。现在,经过多年治理,这里全部变成了平整、肥沃,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据测算,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旱涝沙碱的中低产田基本改造完毕,亩均增产粮食150公斤以上,增产棉花50公斤以上,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粮棉产量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徘徊的局面。
  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阶段

  在全省十大优秀工程、平原县前曹镇世行三期项目实施区内,记者走进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的女主人叫孙静,正在给棚内的西红柿苗施由发酵后的黄豆粒制成的生物肥。孙静说,她这个棚占地3亩多,总投资7万多元,配电设备和PVC浇水管道等,全部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扶持建设。特别是,每垄西红柿苗的地头都有一个PVC出水管,想浇水时,按下电闸,很快就能浇完。这样一个棚,年纯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
  40多年来,我市农业开发大体经历了旱涝、盐碱、风沙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发展阶段,目前正步入一个由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迈进的崭新阶段,开始大力扶植一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加快品质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
  馨秋有机果品生产基地位于德城区黄河涯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内,占地1000多亩,这里种植的椹莓、樱桃、草莓等优质果品,不施农药和化肥,通过先进的温控技术,实现了四季采摘、全年有果,一公斤樱桃价格可以卖到560元。
  市农业开发办主任王炼谈到,下一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五树立、五转变”:即树立规模开发观念,实现由单项开发向综合配套开发转变;树立品质农业观念,实现由低层次开发向高水平开发转变;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实现由常规农业开发向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树立比较效益观念,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品牌规模效益型开发转变;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光辉的历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