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由“副”变“主”六畜旺
作者:唐晓颖本报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市畜牧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华丽蜕变。
  2008年底,全市奶牛存栏8.25万头,生猪出栏479万头,肉牛出栏85万头,蛋禽存栏3200万只,肉禽出栏1.4亿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4万吨、34.5万吨和19.4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34.26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28%。


制定决策与时俱进


  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焦玉春认为,是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好政策以及德州与时俱进制定的决策,筑牢了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凝聚了蓬勃发展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就实施了保护与奖励繁殖耕畜的政策,奖励发展家庭饲养业,家畜饲养数量增长较快。到1957年,全市大牲畜存栏38.71万头,猪存栏47.8万头,羊存栏50.29万只,家禽存栏332.21万只。当时的畜牧生产格局带着计划经济和小农生产的深刻印记,饲养数量少,生产方式接近原始,因严禁自由买卖,市场上畜产品奇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畜牧业发展的新篇章。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家家户户添置大牲畜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肉牛新产业。特别是1985年国家完全放开猪肉等畜产品价格,畜产品需求旺盛,养殖业利润丰厚,农村初步规模化的蛋鸡、肉鸡饲养业和传统生猪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成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产业。
  1994年是我市畜牧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当时的地委、行署审时度势,把大力发展以“一牧(畜牧)、一菜(蔬菜)、两水(水果、水产)”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作为实现农村“二次创业”的战略措施来抓,专门成立了畜牧局,加大了对畜牧业发展的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到1998年底,全市存栏大牲畜175.4万头、生猪165万头、家禽2400万只,分别是1977年的5.7倍、1.2倍和4.2倍,我市畜牧业完成了由家庭副业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畜牧业发展,提出了由 “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的目标,制定并实施了“10万头奶牛、500万头生猪、100万头肉牛和2亿只家禽”四大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开展了“抓千区、带万户、促增收”活动,全市畜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07年,我市又提出了建设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今年更是确立了发展品质畜牧业的战略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创建活动,计划每年建设提升养殖示范区60处,每处奖励10万元,以此促进品质畜牧业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市畜牧业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模式上。那时,房前屋后哪有闲地方搭个猪圈就能养猪,喂猪用的是一瓢泔水、一把麸子、一把野菜,根本不讲究什么技术。”从事畜牧业工作多年的李挺回忆说。
  畜牧业发展,需要科技的强劲支撑。1994年,我市紧抓国家实施秸秆养畜示范项目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经过积极争取,1995年我市被列为第一批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区之一。在示范区建设上,我市坚持走统筹冷配、分户繁育、规模育肥、协会服务、多层次加工、多渠道销售的肉牛产业化发展路子,大力推广 “两大一小”模式,狠抓品种改良,每年改良黄牛40多万头,使千百年来只供人们使役的耕牛变成商品肉牛,并初步形成集良种繁殖、规模育肥、秸秆利用、加工流通于一体的肉牛产业体系。
  由于我市秸秆养牛成效明显,有8个县(市)被列入全国秸秆养畜示范县,禹城市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秸秆养畜十佳示范县。1997年,第五次全国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德州的养牛业声名远播。2003年末,全市存栏肉牛223万头,全年出栏商品肉牛82万头,稳居全省第一名,成为全国著名的良种肉牛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市把科技进步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实施了畜禽良种化,构筑起选育、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全市已建成各类种畜禽场210多处,一批大型种畜禽场快速崛起,仅临邑县就先后建起了年孵化8000万只的六和肉种鸭养殖孵化场、年繁育优良仔猪10万头的海波尔种猪场。


德州驴、鲁西黄牛等本地优良畜禽品种得到保护和开发,依托优良家畜生产的鲁西牌牛肉、保店驴肉等远销京津沪等大城市。同时,我市狠抓畜禽强制免疫、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动物防疫监督、疫情监测、消毒灭源、应急准备、宣传引导等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连续9年保持了无疫情发生的好形势。
  培育龙头企业是我市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庆云县中澳集团为例,该集团在国内首创了以 “公司+标准化农场+农户”为核心的订单养殖模式,催生了一条产业化巨龙,有10多万农民从事肉鸭养殖及相关产业,5000多名员工从事肉鸭加工。中澳集团也由一个作坊式的养殖场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肉鸭存栏和年加工量达到5000万只,居全国第一。
  像中澳集团这样的龙头型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我市已有40多家,其中不乏上海光明、河南双汇、江苏雨润、临沂金锣、青岛六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畜产品加工“巨龙”,还有自主培育的德州扒鸡、中澳禽业、三和牛业等本地 “强龙”。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体系在德州初步形成,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生猪600万头、肉牛30万头、家禽3亿只、牛奶10万吨。
  强势龙头群体的快速崛起,使我市畜产品的对外销售,由 “鲜活产品为主”变为“加工产品为主”,由 “大路产品为主”变为“名牌产品为主”,由 “低端的农贸市场为主”变为 “高端的超市货架、物流配送为主”。供求上也由 “供大于求”变为 “供不应求”,并形成价格高地,使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畜多卖难、畜贱伤农”的风险明显降低。


科学经营结硕果


  60年来,德州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大手笔令世人刮目相看。
  大力培育知名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市在引进光明、双汇、雨润、六和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同时,自主创建了德州牌扒鸡、中澳牌鸭产品、鲁西牌牛肉等一批本地品牌。随着本地企业的做大做强,这些品牌在全国逐渐叫响,与引进的品牌构成了畜产品品牌群体,成为带动全市畜牧业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依托这些品牌,我市成为京津济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仅2007年,全市销往三地市场的肉蛋奶总量达16万吨,约占市场份额的9%。畜产品还远销国内苏浙沪、粤港澳等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加快推进标准化进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我市集中精力狠抓规模化畜牧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开展 “抓千区、带万户、促增收”活动,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和小区1000多处,发展饲养大户1.5万个,存栏万头的三和肉牛育肥场、存栏2000多头的乐悟奶牛养殖场、年出栏10万头的海波尔良种猪繁育保育场、存栏10万对的良田种鸽场,年出栏3000万只的中澳种鸭孵化场等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养殖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今年起,按照品质优良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的标准要求,我市开展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创建活动,每年建设提升标准化养殖示范区60处,促进畜产品品质再上新台阶。
  60年,德州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变,产业化经营深入人心。有了龙头,建了基地,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成为连结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纽带,有力促进了龙头与基地的有机联结和产与销的顺利对接。目前,全市各类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89个,80%以上的畜产品实现了通过合作组织销售。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张振兴 王雁秋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由“副”变“主”六畜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