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满城叠翠展新姿
作者:胥爱珍本报

  60年日月换新天,60年大地展新颜。
  60年来,德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从容播绿、开拓创新,夯实林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市林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木面积由1949年的11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432万亩,增长近40倍;林木覆盖率由1949年的0.7%发展到2009年的28.9%,增长41倍,林木蓄积量达到2100万立方米。实现了人均1亩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如今,无论是漫步于德州市区,还是穿行于乡间田野,抬眼是绿树蔽日,浓荫匝地;俯首是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俨然置身于一幅绿海碧涛的壮美画卷之中。
  从“遍地黄沙”到“绿色银行”,从林业产业到林业经济,林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当全市人民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曙光之时,我市的林业建设也蹒跚起步。
  齐河县表白寺镇一带在历史上属于黄河故道,土壤沙化、碱化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老百姓间流传着“睡前盖棉被,醒来枕沙睡”的顺口溜。“是树木铺就了百姓的小康路,为我们建起了‘绿色银行’。”西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光亮的话道出了该镇百姓致富的秘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该镇大搞植树造林、树木轮伐,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通过种树富了起来。他们还探索出林菌间作的生产模式,林产品加工项目也发展到30余家,树枝、树干、树墩等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现在,“遍地黄沙遍地金,万顷沃野万顷春”已成为该镇的真实写照。这是我市林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6年,我市上下开展了以荒沙造林和四旁植树为重点的植树造林运动,林业生产有了较快恢复和发展。到1958年,全市成片造林发展到27万亩。其中,在齐河、平原、陵县恢复新建3处国营林场,面积2.8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7%提高到2.5%。
  之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先后掀起了林业发展的几个高潮。
  ——1963年和1964年,全市范围内的林木确权发证,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掀起了“四旁绿化”的第一个新高潮,为平原林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潘庄、李家岸、邢家渡3条引黄总干相继落成,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水、林并进,林、水结合,树木沿沟、渠、道路步入农田,由点到面形成了稳固的农田林网,全市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期。
  ——1977年,全市共育苗14.5万亩,出圃苗木1.3亿株,第一次做到了苗木自给有余。
  改革开放给我市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市提出了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人工造林得到发展,社会办林的格局渐具雏形。先后开展了农田林网化建设、沙河治理、林果会战和红枣工程建设等四大造林活动,林业生产得到了持续稳步发展,到1991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了12.03%。
  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稳步发展,我市林业自2000年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林业经济蓬勃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林间养殖方兴未艾,全市木材、果品加工经营企业达到3200家,年产值300多亿元。其中,齐河县4年发展了100万亩杨树林,并建立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增;德城区二屯镇的林粮、林棉、林菜间作经营已形成规模,先后有1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落户,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型产业渐具雏形。
  同时,我市以发展“两园”为切入点,不断调整经济林结构,提升品质,突出特色,打造优势,逐步形成了“东枣、中桃梨、南葡萄、西杂果”的生产格局。其中,乐陵金丝小枣以其味美甘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名扬国内外,乐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夏津沙果、桑葚等小杂果已成为北方独具特色的果品资源。
  全市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小康县”、“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2008年,我市乐陵市华楼镇郭寺村、平原县王打卦乡花园村等3个村荣获全国 “绿色小康村”,德城区二屯镇丰乐屯村俞成亮、武城县武城镇野庄林场高洪兴等28户农民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按照“建设绿色德州、生态德州”的总体部署,森林从田间进城市,林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作用日益凸现

  今年6月30日,从海南三亚市举办的中国城市品牌大会暨中国特色城市品牌表彰颁奖盛典上传来喜讯,


我市从1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2009年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大奖。这是对我市多年来坚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好褒奖。
  事实上,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德州市委、市政府就针对林业发展作出了“三年超全省平均水平,五年争全省第一名,居弱图强,乘势而上,敢想敢干,超常发展,建成绿色德州、生态德州”的部署。
  在随后的“十五”、“十一五”中,全市林业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亮点频闪。
  ——2003年,实施河道、公路绿色通道,速生丰产林,围城、围村林等四大工程,建成了一条样板河、三条样板路等十大精品。率先推广应用了秋冬季造林技术,开创我省先河。
  ——2004年,林业向“沿边、沿路、沿河发展”,全面推进围城、围村、围田,突破沙盐碱地,绿色通道全面完善。当年植树1.72亿株,超过“九五”末树木总和。
  ——2006年,全市林业工作围绕“绿色德州”建设目标,走林业现代化、产业化、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路子。当年全市新植树木6150万株,植树总量继续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8年,在全面推进大地园林化的基础上,把主干公路绿化、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摆到重要位置,春季绿化实现新跨越。全年新建、更新造林45.3万亩,新植树木6567.7万株,再创历史新水平。
  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使我市形成了以村庄绿化为点,路、渠绿化为线,大地绿化为面的点线面一体化、功能相互辐射的生态体系。全市13000多公里硬化路面两侧已全部建成高标准绿色长廊。在冀鲁边界沿漳卫新河建起了300多公里长、100多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在黄河北岸建起了62公里长、150多米宽的生态防护林。
  森林走进城市,市区街头的20多处公共绿地星罗棋布,绿化覆盖率达39%,初步形成了大绿化、开敞式的景观效果;一条条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长廊,提高了城市品位,营造了宜居环境。

  大力推进提质增量工程,全面构建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传统林业向现代化林业转变

  今年7月17日,在香港举行的德州新能源及生物产业重点项目恳谈会上,齐河县与香港冠南投资集团公司签订了总投资4.4亿美元的黄河国际生态城项目,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度假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
  多年来,我市围绕建设“绿色德州、生态德州”的目标,大力推进“一带二区三园”建设,黄河北展区成为以沙雕、垂钓、黄河森林旅游为重点的国内一流风景旅游带;丁东、仙人湖水库形成了垂钓、休闲、水上娱乐为主的自然旅游区;德城区“万亩观光桃园”、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临邑县“红坛寺森林公园”、乐陵市“金丝小枣观光园”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据统计,1978年,我市森林旅游年收入几乎为零,2007年达到8000多万元,2008年全市森林旅游已达到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根据林业发展的新要求,确立了以提质增效、建设林业生态强市的目标,造林绿化再上新水平,花卉苗木业有了新发展。全市新造林42万亩、植树5321万株,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市林业局局长刘清云表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将以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为发展方向,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为手段,以建设生态强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路、河、景、园、产、城”六大工程。 □本报记者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董玉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满城叠翠展新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