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考后消费”升温的背后
作者:刘臻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和高招录取的开始,不少家长纷纷兑现考前对孩子的承诺,“考后消费”不断升温。许多家长表示,在与孩子在一起分享轻松、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默默承受着“考后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为了弄清“考后消费”升温背后隐藏着的“难言之隐”,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调查。
  现象 会餐、旅游、购物占主流
  在“考后消费”升温的众多因素中,会餐和旅游的消费占了主导地位。7月19日上午,在步行街打工的应届高考生石丽娜告诉记者,他们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家长都承诺考上大学后将筹办“升学宴”或者“谢师宴”。新湖饭店的大堂经理也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来饭店举办家庭聚会、师生宴会的有所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家长为兑现承诺,对孩子实行奖励。
  在天马旅行社,前来为孩子办理旅游业务的陈刚先生表示,由于儿子今年高考的分数非常理想,已经被提前批次录取,他将兑现当初的承诺,送他到海南旅游。他还说,除旅游之外的数码相机、电子辞典、MP4等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全家人已经自觉地承担起这位“准大学生”的一些重大开支。
  陈先生还算了这样一笔账,对于一个普通的“准大学生”,如果旅游、会餐、购买电子产品等诺言都一一实现,就要花费四、五千元,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他感慨道:“这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原因 社会需求在变化
  面对高额的考后消费,家长也明显地感到了经济压力。但看着孩子经过多年努力考出的好成绩,不少人也表示,只要自己有能力承受,将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孩子这些年上学很辛苦,平时连正常的休息都保障不了。现在好不容易考完了,孩子要出去旅游,当家长的能不答应吗!”考生家长陈凯平如是说。据了解,像陈先生一样持有“只要成绩好,能上理想的学校,孩子多花点钱家长都高兴”这样观点的考生家长不在少数。
  应届高考生对“考后消费”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分歧。7月19日,在百货大楼手机专柜挑选手机的应届高考生陈冉表示,同学们考上大学前被压抑了许久,出去旅游是缓解心情的好办法;买手机、电子辞典和电脑,利于在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还能与家人常联系,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的。然而,有些高考应届生对此持反对意见:“家长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上学,怎么忍心再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呢。”外出打工的陈晓波如是说。
  而在德州论坛网上“考后消费”的话题同样受人关注。一位名叫忘忧草的网友发帖说:“7年前,我送哥哥家的孩子上大学,只用了不到200元钱,就把所有必需品都置备齐全。今年再送妹妹家的孩子上大学,采购计划已经超过1000元。仅从花费上比较,7年前的200元是当时我一个月工资的1/3,而现在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月的收入。”由此,考后消费的压力可见一斑。
  一位自称“老学者”的网友跟帖说道:“这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他认为,对于考后的适当放松和以此为目的的理性消费本无可厚非。但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人口与教育资源存在的矛盾,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面前,考生和家长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高考过后,自然会形成过度压抑之后的补偿性消费,从而也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市场行为。他建议,消费一定要适度,切不可盲目消费,给考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的正常支出形成不必要的压力。
  建议 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日前,记者就对考生家长与孩子“许愿”“还愿”的看法,采访了我市部分高中教师和有关专家。其中市第二中学的老师王亚琳的观点代表了许多教师看法:“这种做法让考生和家长都无法端正对高考的态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正确认识高考。”
  当这种被视为是对孩子的“物质奖励”的错误做法,在社会上形成风气的时候,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严重的挑战。一方面,有可能造成孩子形成高考就是人生的全部,高考的成功就代表了人生的成功的错误想法;而另一方面,当家长和孩子的行为都达不到对方预期的时候,孩子心中的挫败感、家长对孩子的失望就会油然而生。“这便是许多家庭矛盾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王老师等如此认为。
  而市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也对此种现象也发出了“红色警告”,他们还建议广大考生家长,要树立培养孩子终身成才的观念,不要将眼光仅仅锁定在一个教育阶段。可以在上大学前的两个月,引导孩子参加暑期打工、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可以通过“财权”下放的办法,让孩子们参与到管理家庭的日常消费,让他们真正知道“柴米贵”,学会“感恩”,学会“理财”。同时,这是让他们提早进入社会、学习自理的好机会。 □本报记者 刘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考后消费”升温的背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时尚·消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