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希森模式”: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作者:李玉胜

梁希森


梁锥希森新村


  在4月28日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市委书记雷建国讲话强调,要抓住希森三和等循环经济先导示范企业大做文章,延伸链条,扩大规模,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希森集团不仅仅在循环经济上努力实践,而且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独特创新。


  乐陵农民企业家梁希森,致富不忘乡亲,携巨资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2亿元,改造建设了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两个村庄 ,并投资近10亿元,利用腾出的旧宅基地,建起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两大龙头企业,使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成为企业股东和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称之为 “希森模式”。


“希森模式”的背景和成因


  梁希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看过电视剧 《大染坊》的,肯定对陈六子这个人印象深刻,梁希森的经历与陈六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识字不多,都曾因贫穷讨过饭,最终都凭着过人的胆识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当年的陈六子是致力于产业救国,今天的梁希森则倾心于产业富民。
  小时候,梁希森的家和当地其他农民家庭一样,都很贫穷,为了生计,年仅10岁的他只身外出讨饭3年;后来,又打过铁,闯过关东。
  梁希森后来回顾自己这段经历时,有两大感慨:一个是世上还是好人多。他说无论是讨饭的时候,还是闯关东的时候,都曾经无数次得到别人的帮助, “尤其是讨饭的时候,其实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困难,我讨到人家门上,人家都是从自己嘴里挤出来接济我”。再一点就是只有创造财富,有了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乡的面貌。所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抱定了创业和感恩的信念,一定想法儿多挣钱,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日子。
  及至后来,真正创业成功后,梁希森立刻把目光投向依然贫穷的家乡,他要用自己的积累和自己的智慧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 “让父老乡亲像城里人一样,在洋楼里生活,在工厂里上班。”
  应该说, “希森模式”的出现,带有梁希森个人回报家乡的浓厚情结。但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看, “希森模式”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因为梁希森酝酿并着手实施这一宏伟计划时,恰逢党的十六大召开,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蓝图,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全国形成。 “希森模式”正好适逢其时,顺应了当前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党的大政方针,因而,梁希森个人的理想抱负,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就有了施展的平台。


“希森模式”的基本格局


  一是改造旧村,建设新村。梁希森利用其做房地产所积聚起来的资金实力,先后投资1.2亿元,对其所居住的梁锥村及相邻的许家村进行村庄改造,通过整合沟塘、场院等闲置及废弃地,为两村分别建起138幢、218幢二层连排别墅和四层单元楼,让两村农民住进了社区型、花园式居所,并实现了集中供水、供暖及有线电视和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服务,真正过上了 “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二是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利用拆旧村腾出的土地,梁希森先后创办了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两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希森三和集团集鲁西黄牛规模饲养、宰杀牛副产品深加工于一体,同时,利用牛粪养蘑菇,蘑菇培养基养蚯蚓,而各个环节所产生废弃物则集中回收处理,生产沼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而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则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护、组培苗培育、原原种及种薯繁育推广于一体,下一步还将建设大型马铃薯深加工项目。两村农民则大都进入两大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工人。


“希森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拆旧村建新村,是 “希森模式”的起点,也是 “希森模式”的亮点。其特点十分鲜明,即梁希森凭借在城市做房地产积聚的资金实力进行村庄改造,置换出土地来围绕农业上项目,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循环经济合理发展,形成 “现代农业”、 “循环经济”的产业开发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希森模式”的这种运作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大大节约了土地(梁锥希森新村进行改造后,新村占地仅130亩,而旧村腾出土地480亩,等于新增加土地350亩;许家希森新村则新增土地400多亩)。另外,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以旧宅基地入股企业,不但盘活了土地要素,还把农民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捆在了一起,企业也获得了项目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企业与农户双向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机制。
  梁希森说:“要想让新农村建设有可持续性,就必须得用工业化的理念对传统农业进行彻底改造,打造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 ‘产业链’。”他所选择的这种后来被专家们称之为 “公司带农户”的模式,与近年来各地流行的 “公司加农户”的做法不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这个 “带”字的含义就是企业在市场化动作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带领农民、引领农民的职责,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互动,让现代化的生活理念,现代的工作方式,以及现代的科技文化知识慢慢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中。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凡说: “公司带农户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这种新型的农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龙头企业和农民双方的利益。”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 《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调研课题组则这样定义 “希森模式”之内涵:梁希森立足于其改造传统农村的理想,凭借其企业家的天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乐陵市委书记杨光来说:“梁希森以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用经济杠杆带动农民围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意义在于梁希森把传统农区农村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工业化、城镇化拉回到了农村,让农村既可以恢复作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区 ,又成为释放产能的必要空间,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了村企共建、和谐发展这样一个良好格局。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了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


“希森模式”的意义和启示


  一是真正实现村企共建、和谐发展,闯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路径。梁希森以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用经济杠杆带动农民围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意义在于梁希森把传统农区农村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工业化、城镇化拉回到了农村,让农村既可以恢复作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区,又让其成为释发产能的必要空间,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了村企共建、和谐发展这样一个良好格局。
  二是创新了传统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方式。梁希森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让农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进而,通过“公司带农户”的方式,有效稳定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宅基地股份化,盘活了农村的土地要素,实现了土地由原来单纯的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的转化,促进了土地向主导产业发展集中,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打破了旧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的过程中增值的利润,同时,又在最大范围内配置了企业资源,节约了企业大量的成本,从而保证了企业与农户都有动力保持契约的长期稳定,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为发现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促进了农民陈旧、传统观念的改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梁希森通过新村改造,并配套倡行“环境美化、观念新化、头脑知识化”改革,使农民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得以彻底改变,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其意义在于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村现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即改造农民、完善农民和提高农民。
  “希森模式”同时给我们如下启示: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必须要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要用现代生产方式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其二,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竞争力,根本的出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必须得像梁希森这样,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其三,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唯有如此,才能把传统农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几点建议


  一、梁希森的实践充分证明,工商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各级、各部门对梁希森这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金融部门对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当加强信贷支持。在建立健全安全机制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投扶力度,支持更多的金融资金流向农村、农业。
  三、动员社会各个阶层都关注并支持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环境,让热心社会事业、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得到相应的尊重,使其有成就感。
  □本报特约记者 李玉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希森模式”: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