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在对接链接中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刘同江 见习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潘全柱
  在上海这棵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攀上上海这棵大树放眼全球,搭乘上海这艘巨轮走向世界。苏州、昆山甘当配角,演出了一场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精彩大戏——

  5月25日,昆山市市长管爱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昆山与上海的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很多上海人在昆山买房置业,或者来昆山度假休闲。”
  5月26日,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钮跃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区位、交通优势使得苏州在接轨上海方面赢得先机。苏州为自己制定了‘错位发展’的对接战略。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大树底下种好 ‘碧螺春’。‘碧螺春’是我们苏州的名茶,‘碧螺春’喜阴,只要高低、阴阳搭配得当,‘碧螺春’和大树都能相得益彰,联动发展。”
  他们如何对接上海?进而如何放眼全球,走向世界?


甘当配角错位发展


  2006年7月,“苏州接轨上海系列活动月”在沪拉开帷幕。带着真诚交流合作的愿望,来自苏州各地的政府代表团频繁造访申城,举行项目推介恳谈活动,拜会各企业、集团,共商合作大计。对于送上门的诸多合作良机,上海的官员和企业家用“令人欣喜”来评价,而在苏州方面看来,这仅仅是新一轮加速接轨大上海,接轨新机遇的开始。“学习上海、依托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是这次活动的主旨,也是苏州人多年来实践的写照。
  “后花园”广纳“前堂”雨露春风。苏州向来有上海的“后花园”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带动,“前堂”的春风雨露催育得“后花园”繁花似锦。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依托上海在产品、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迈开了农村工业化的步伐。主动与上海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使自己经济总量跃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奠定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1992年开始,苏州利用浦东开发开放之机,主动接受辐射和带动,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园区经济”,不仅壮大了实力,与上海的合作也频挥“大手笔”。仅1999年以来,苏州已吸引上海投资企业1000家,投资总额达430亿元。上海已经成为苏州外地投资的最大来源地,约占外地在苏投资额的35%以上。进入新世纪,苏州抓住上海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契机,大力发展服务业。他们的花桥国际商务城,在位置上嵌入上海市域,功能定位就是“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
  甘当配角,错位发展。苏州人甘当配角,不和上海争高下,只求与沪互补共赢。“我们从不说超过上海,与上海争先,我们现在发展了,在上海面前仍是小苏州。”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苏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决策咨询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徐伟荣说。多年来,苏州坚持与上海错位发展,上海做的,苏州一般不去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不便做或做起来成本太高的。早期发展制造业,苏州凭借土地、劳动力优势,承接上海企业的加工环节,形成“不冒烟的工厂在上海,冒烟的工厂在苏州”的互补态势。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产业兴起,上海发展软件,苏州就主攻硬件。目前,苏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发展钢铁业,苏州不碰上海宝钢的强项,而是用新产品打开自己的新市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电炉钢、螺纹钢、硬质高速线、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
  如今,在新一轮接轨上海的努力中,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配套、协调、互补、服务的要求,主动承接上海浦江两岸开发带来的产业转移,继续优化沿沪宁、苏嘉杭等高速公路的产业布局,建立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此推动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目前,苏州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
  配角不是附庸,更不是没有主动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徐伟荣说:“比如说发展旅游业,我们有太湖、有园林、有昆山、有大闸蟹,搞起山水游、生态游、美食游来,我们就是主角,上海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但他们是我们主要的客源地,这样发挥‘后花园’优势,上海人有了好的休闲旅游去处,各得其所,结果还是互补共赢。”近年来,苏州把自身旅游精品线路纳入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旅游圈,进行促销、宣传和推介,现在上海游客已占到来苏州旅游年度国内游客总数的50%。
  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共赢。推进一体化应该淡化行政区划意识、建设共同市场、进行统一规划。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苏州不受行政区划限制,顺势而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实现了借力发展。 ——苏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决策咨询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 徐伟荣


成龙配套 “链”接世界


  有这样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昆山IT企业感冒,国际IT市场就要打喷嚏。”一个县级市能够撼动全球一个产业,靠的就是700多家IT企业,以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各年产1000万台、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实力。
  产业成链、产业集群,使苏昆外向经济根扎得深、身长得壮。昆山依托自己的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个项目,上下游企业以及这些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企业尾随而至,形成“葡萄串效应”、头尾相接的“鱼群效应”。
目前,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余家企业进驻昆山经济开发区,其中世界500强已进驻23家。而苏州,从最初为上海配套,到逐步走向为全国配套,再到以产业链招商吸引国际资本,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相关企业像猴子上树一样,你牵我、我拉你,合力攀登。在苏州高新区,日立公司成立显示器企业,三星液晶便跟着进来了,而日立又先后设立了日立电信、日立化成等12家相关企业,自身产业链不断拉长。甚至一些企业进驻后,它的竞争对手也紧跟而来,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世界500强食品企业——美国卡夫的纳贝斯克后,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达能也随之进驻园区,“这是集群效应的一种特殊体现。”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企业服务处副处长余国华说。
  内外配套,带动民营经济借梯上楼、快速升级。现已跻身中国民企500强的昆山震雄铜业有限公司,昔日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乡镇企业。在为IT企业配套的过程中,迅速实现了经济质量和企业规模的提升。震雄依靠生产直径只有0.05毫米的电子金属导线,先后敲开了富士康、日立、阿尔卡特等世界一流电子企业的大门,现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铜导体配套厂。为促进民企在为外企配套中做大做强,昆山成立了专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恋爱”穿针引线的“外向配套协作中心”,积极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截至2006年已有为外企配套的内资企业近1000家。借助配套,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核心生产体系,助推了民营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确保了外资企业在昆山落地生根。
  产业配套,促进服务业乘势而兴、跨越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昆山人深刻领悟到:没有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近年来,他们依托以700多家IT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把握服务业开放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商贸服务等产业。目前,昆山的服务业在引进外资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在新增注册外资中占20%,在新增注册民资中占50%以上。正在加紧建设中的花桥国际商务城,将成为昆山依托上海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成为江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示范区。
  相关理论:配套经济适应了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就是从产业间分工走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的分工。昆山的内外资配套使外资由“候鸟经济”变成了落地生根经济,也使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了最便捷的通道、最重要的途径。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二震


调整升级 自主创新


  华恒焊接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自主开发出装载机车桥柔性焊接技术和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企业已拥有10多项国家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多项主要产品和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昆山,像华恒焊接这样通过自主创新做强一个产业的企业还有很多。凯宫机械、好孩子、密友等一批企业把创新作为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源泉和手段,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配角苦练绝活,配套走向“自主”。原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说:“我们要求民营企业配套外企发展,原来是外围产品的配套,现在正在进入核心产品的配套。但是不能仅仅是配套,而应该在配套发展的过程当中由配套到自主创新进行转变。”历经低水平配套、高水平配套,昆山现在奋力向自主创新的新高峰攀登。他们建设了8个原创型基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扩张民企总量;引进外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效益好的规模型企业,提升民企层次。完善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全市科技创新企业在2006年受到江苏省、苏州市和昆山市的奖励、资助已突破亿元。今年昆山将拿出8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设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产学研联合体。昆山市科技局局长褚志愿告诉记者,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他们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扶持民营优势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努力在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资源上谋求突破,建设了高新区、科教园区、清华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十大载体,截至目前,共有3个国家863项目、30多家高新企业进入园区。
  “企业不太可能缺什么研发设备就买什么,也买不起,借用外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是昆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路径。”华恒公司董事长徐绪炯的话是企业创新的心得,公司的产品、技术创新就得到了设在高校的华恒研发机构的支持。截至2006年底,昆山已经有9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19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和22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在省内县级市名列前茅。由“昆山加工”到“昆山制造”再到“昆山创造”的跨越,势头正劲。
  相关理论:严格说来,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在我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作为自主创新的参与者,应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和名牌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有品牌制造发展。在政府推动下,很多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后发优势”,一下子使得自己的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昆山市委书记 张国华
  苏州、昆山的魅力与实力,一言难尽。区区五篇文章,也无法全面揭示其率先发展的真谛。许多令人感受深刻又没能在这五篇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人、事、理,我们将用系列述评的方式向读者介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在对接链接中提档升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