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凡的脊梁
  □本报记者 赵红卫 本报通讯员 高丽霞 徐洪义 张鲁昌
  图1:2001年2月,周主信在庆云县教育干部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王振祥 摄
  图2:4月7日,周主信﹙后左一﹚在东辛店乡中心小学进行教学督导。王振祥摄
  图3:周主信病发前50分钟在记事板上写下的工作计划。徐洪义 摄
  图4:周主信去年5月至今年4月27日去世前的部分听课记录。 徐洪义 摄
  泪飞顿作倾盆雨。
  4月29日,周主信葬礼上,庆云县教育局班子全体成员以民间的最高礼节下跪祭拜;
  之前一天,4月28日,原计划300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竟来了500多人,哭声震天;
  再前一天,4月27日,周主信的遗体由滨州医院接回时,自发在他家门前街口等候的干部群众达300多人。遗体运回老家时,上至五六十岁的长者,下至十几、几岁的娃娃,200多人一拨拨跪倒在他的灵柩前。
  以权势、金钱标准衡量几为“赤贫”的周主信,他的去世何以掀起如此巨大的情感波澜?一个平凡的人何以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大爱无言!
  视事业重于生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朴素廉洁,至真至善!庆云县教育局原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用一个共产党员感人至深的行动成就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和崇高!
  使命
  “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党和人民的培养让我有了今天。要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

  1个半小时能干什么?通常我们都在干些什么?那就让我们看一下,4月25日7时30分至9时,周主信生前在工作岗位的最后1个半小时:
  7时30分,第一个来到办公室。一手抄起两个大暖瓶,去办公楼后的锅炉房打水;
  7时40分左右,拖完办公室的地后,又拖走廊和楼道;
  7时50分,同事李胜利来到,见他正在写一周工作计划;
  8时10分左右,来到办公室的记事板前,把第八周的7条工作安排一条条抄录好;
  8时15分左右,来到副局长王新军办公室,交上工作安排表;
  8时20分,接到副局长张鲁昌的电话,商量系统内树标兵的事儿。放下电话,马上给3个乡镇的教办主任打电话,请他们把有关情况报上来;
  8时30分左右,下楼把刚招聘的化学教师石洪超领了上来,和教研室的两个同志一起,商议他到4个学校的听课安排,又在信纸上写下了全部日程编排并交给他;
  8时55分左右,坐在电脑前,起草教学督导评估方案;
  9时,满脸是汗、脸色苍白地走出里间办公室,悄声对同事张志新说,感到一团东西在喉咙处聚着、堵着,又“哗”一下落下去了,让他跟着去县医院看一看。
  这一看,就再也没能回来。56小时后,他因心脏主动脉内壁夹层,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去世。
  教研室的同志流着泪说,这1个半小时绝不是极端的特例,周主信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啊!
  2004年9月,周主信由庆云镇教办主任调任县教研室主任一职,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庆云已连续几年稳居全市第一——倒数的。社会上怨声四起:“都把孩子累傻了,也不出成绩,一群吃干饭的。”学生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2002年9月,新的局领导班子组成,把寻找人才、振兴教育作为突破重点。很快,周主信进入视野。
  18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乐陵师范学校,在两个中学任教期间,就已在全县打响物理教学“南周北王”的牌子,3次获市讲课比赛、论文比赛一等奖。1987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乡镇任教办主任期间,以全县最早的“四制”改革和多种制度的制定实施,开创了乡镇教育的新局面,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千头万绪,周主信认准改革课堂教学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
  他3次到江苏的洋思中学、两次到聊城的杜郎口中学学习。带领县教研室一班人,深入基层,带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归,为教学改革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9月,提出了“借鉴洋思经验,实施当堂达标”课题研究,并以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
  所谓“当堂达标”,就是由单一的学习形式向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形式转变,由只重课堂学习效果向课前、课中、课后转变,由常规性教学手段向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转变。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并行不悖。
  改革从来不是简单事,更何况庆云县这样一个以民办教师、老教师为主层次的教师队伍现状。
  先解决思想和方法问题。他多次召开教办主任、中小学校长座谈会,组织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他走进教学一线,坐在学生中间,听老师的讲解,记录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课下他来到老师们中间,真心地帮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每到一处学校,他都要嘱咐教育干部,要加强学习,多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个学期下来,仅他的听课记录就写满了27本。
  他多次筹办、组织了 “中小学校长论坛”活动,举行全县“教学达标”讲课大比武。广大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仅去年一年就获市级以上奖励70人次,县级奖励266人次;在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选中,获省一等奖49篇、二等奖90篇、三等奖26篇,获市一等奖55篇、二等奖52篇、三等奖45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教师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高效进行。东辛店乡的“以学定教,当堂达标”、徐园子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严务中学的“学案导学,当堂达标”和渤海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都搞得有声有色。
  超常付出赢得了超常回报。从2004年开始,庆云县的基础教育教学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到2006年已从全市倒第一跃至中上游行列。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但按照分工,仍兼任和主抓教研室工作。
  2006年8月,为遏制高中教学质量滑坡的局面,他又被党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高中。
  到了总结经验、出成绩立功的时候了,又被派去啃硬骨头。可周主信二话没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加困难、复杂的高中教学研究和管理中。他首先组建了高中教研组,聘请了29位兼职教研员,从青岛、淄博等地聘请了11位高水平的教师。他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听、评课58节,召开座谈会15次,组织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4场。
  4月25日10时多,在周主信病发躺在县医院输氧时,毫不知情的县一中副校长贾玉涛还和他通了20分钟的电话,探讨教改问题。这位贾玉涛就是被周主信“三顾茅庐”、一天一个电话的精神感动,从菏泽来到庆云应聘的。
  2006年8月25日,淄博来的两位教师搬家来庆云。周主信坚持亲自去接。雇了两辆平板货车未走半小时,天就下起了大雨。走下道、过摆渡,在车斗上,他淋了3个小时。到了11楼的教师家,他第一个跑上去搬家具,一趟又一趟。
  “到了庆云不拼命干,对不起周主信呀!”两位老师含着眼泪说。
  “悼英灵三千教师同悲,失一人四万学子共损。”县教育局局长韩希营的这副挽联饱含痛惜与悲惋之情,令人垂泪。
  去年的一天,周主信去县一中,看见一个孩子把刚买的热气腾腾的馒头,放到一大缸子开水中泡着吃,就好奇地问不凉泡着吃干什么?孩子抬起头认真地告诉他:“老师,这样连汤带水的就饱了。”
  回机关后,周主信红着眼圈对韩希营说:“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呀,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今天。咱的工作要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
  这听来寡淡得如白开水一样的话,是周主信多么质朴真切、忠诚滚烫、焚膏继晷的一颗热爱事业的火热的心啊!更是他居弱图强、鞠躬尽瘁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啊!
  追求
  “教育无小事,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事事都必须认真,都必须坚持将落实进行到底。”

  “不下雨周主任可能不来,但下雨他一定出现!”许多乡镇的老师都知道周主信这个特点。
  徐园子乡的老师们至今仍清晰记得,1999年麦假开学的前一天,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天刚亮,时任乡教办主任的周主信便骑着自行车,沿着坑洼不平的路来到了柴家小学。他先组织老师们把校园内没过脚面的积水放掉,然后到每个教室检查了一遍,确认无隐患后,又踏着泥泞的路去了邢家中心小学。到了那里把自行车一放,徒步到周围5处教学点转了一圈,走了5公里多的泥泞路,再回邢家中心小学时已成了个 “泥人”。他边洗脸边和学区校长交换意见、布置工作,不到10分钟又骑上自行车,急匆匆赶去其他学区了。
  工作27年,周主信有23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其中2002年5月20日,一场中雨过后,他的记录如下:
  小郑中学:初一 (3)班东南角墙根砖碱落,东北角墙体下沉裂缝;初一 (2)班教室东间3根檩条裂缝均约1毫米;初二 (1)班后墙裂缝5毫米;初二 (2)班3处瓦破,漏雨严重。
  刘南纯小学:三年级教室 (平房)东北角房顶露天。
  东刘小学:办公室后墙裂缝3毫米。
  西马小学:前出厦漏雨,后墙下沉5厘米,墙体裂缝5厘米,已拉钢筋。
  ……
  12页,43个学校!密密麻麻地记的都是每个教室的边角旮旯、有事故隐患的地方。
  威希小学门卫马庆帮师傅深情地回忆说:“快下雨或雨后,周主任准来,让我拿着学校教室门的那大串钥匙,班班必到,看得比别人相媳妇还仔细。有问题,马上安排解决。有他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作风,师生的安全能没保障吗?”
  在庆云期间,我们采访到的所有人几乎都提到他烙在大家脑海里最经典的形象:穿着仿军大衣,骑着摩托车,夹着一个黑皮包,风风火火的样子。 “他不在办公室,就在学校,再不就在通往这两处的路上。”
  周主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从不说教,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人。他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耕耘着,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做到最好。并用行动感召、带领大家一起干。
  在庆云镇工作期间,石佛寺小学没有院落,四面进人,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他四处联系,外商王潜威先生被他的诚心感动,投资给学校拉院墙,硬化路面。
为了节省资金,他决定带领教办人员及教师自己动手铺院,当时正值暑假,异常炎热。有的教师牢骚满腹,他没有批评。但开工的第一天早上,当大家到校时,他已在独自砌砖道。大家马上投入劳动。一连3天半,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中午与老师们同吃大锅菜、馒头,在办公室里摆上几把椅子小憩一会。最后,连发牢骚的老师都服气地说:“跟着这人干,虽苦犹乐呀!”
  对难解决的工作问题,他坚持抓制度、抓落实,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庆云镇合并后,有13个学区、54处中小学,在校生9900余人。师资队伍构成极其复杂,硬茬多、刺儿头多,难管理。周主信没被困难吓倒。从上任的第3天起,每天早晨6点,他便会出现在辖区学校,不停地询问、记录、听讲,不停地在各个教学点间奔波,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很快他便掌握了全镇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他要求教办工作人员,要多了解教师的实际,多了解课堂,多接触学生;不准在基层吃饭,不准在工作日饮酒。每周一,各学区、学校汇报上周工作及下周工作计划例会结束时,他总说:“我的第一句话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很快带起了严谨治校、严谨治学的风气。同时,他争取资金90万元,配备微机设备120套,解决了4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教育“老大难”的庆云镇,2001年教学质量就上升到全县第二,2002年、2003年更是蹿至全县第一。
  在“当堂达标”教改中,他率领教研室全体同志深入全县18处中学巡查,每学期两轮;实行教研员分片联系制度,每个教研员负责2至3处学校,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落实教研员学习、研究制度,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最少1篇教学研究论文、两次或以上本学科的教学研讨会;落实“教研员工作日志”制度。
  同时,制定出台了工作意见和评分办法,加强乡镇教研室和各中小学教务处的组织建设工作,形成了县、乡镇、学校、教研组自上而下的四级教研网络。
  2007年4月10日上午,全县168名教师来到东辛店,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全县中小学“当堂达标”课题研究现场会。和以往现场会不同的是,不是示范老师的“示范课”,而是东辛店所有的中学和小学面向全体与会教师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对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推门听课”。
  人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许,这就是周主信的做事风格啊。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得认真”、“要紧的不是说,是做。必须将落实进行到底!”是他的口头禅。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和态度,周主信默默耕耘、扎实工作,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都干得非常过硬,干出了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事业。
  情操
  “谁对生活索求少,谁得到的回报就多。只要有信念、有追求,什么苦都是甜蜜的。”

  4月26日上午,从庆云转院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周主信,还没拿自己当个病人。到5楼做各种检查,他噔噔地上楼梯,比同行的4人爬得都快。中午,他们想去医院附近找个地方吃饭。这时,同去的教研室的高树宁老师发现,周主信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流下来。可他仍坚持要走着去。走了200多米,他的汗已把衣服湿透了,实在走不动了,才5个人挤上了一辆出租车。
  后来大夫讲,当时周主信的动脉血管已从胸腔撕裂到腹腔,应该是撕心裂肺地痛。
  到了饭店,高树宁说点个炖鸡、炖鱼的给主任补补。脸色稍好些的周主信笑着说: “算了,还是吃包子吧。”
  吃完一结账,16元。这是周主信在世上吃的最后一顿正餐。其后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去世,因为病情的加剧,他最多只能喝下点米汤了。
  铺张浪费、动辄每位几百元的“盛宴”饕餮。16元!5个人的16元!难道我们不该为此想到些什么吗?!
  5月27日下午,来到了庆云县五中,校园内169棵颀长、挺拔的马尾鬃、国槐、白蜡迎接了我们。和着朗朗的读书声,这树和孩子,构成了校园里最美丽的景致。
  没有周主信,它们不知在哪里。2003年寒假前,有人找到时任庆云镇教办主任的周主信,要以几百元一棵的高价买这些因拓宽道路 “碍事”的树,并暗示有回扣。周主信黑着脸,只说了两个字:“不行!”
  他带了七八个老师干了20天,把它们一棵棵移栽到了校园里。
  是周主信不缺钱吗?我们来到他的家,墙面是新刮的仿瓷、地面是新铺的地板砖,看起来清清爽爽。可这“新家”他一天都没住过。这是为了迎接孩子“认门”的女朋友,刚“装修”的。家里的家具大小不超过15件,都是25年前结婚时添置的。他们夫妻的床很特别,是他用了200多块宽八九厘米、长三四十厘米的木板,再加上纤维板一块块钉起来的。据说光钉子就用了2.5公斤多。沙发罩倒是干干净净,但内里皮和帮已完全脱离,露出“败絮”。
  妻子下岗,孩子上大学,他900多元的工资,今年1月才涨到1500多元,日子可想而知。那件大家都提到的仿军大衣,70元买的,他穿了7年。一身秋衣裤也已穿了七八年,秋裤的一条腿因破得无法缝补,只好剪掉一小截。去世时,穿的就是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秋裤。
  可周主信内心淡定,对生活从没抱怨过什么,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利用党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在他根本就是不可能。
  任两个乡镇的教办主任时,每年过手的款项一二百万,教辅征订、危房改造更是别人眼里的“肥肉”。可他根本不开窍,总说一句话:“把公家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就行。”
  他在庆云镇时,54处中小学修建、改建、扩建工程不断。为了能省就省、心中有数,他硬是深钻建筑理论,虚心向他人求教,掌握了工程的预算、决算知识。每项工程都亲自把关,建筑面积多大,需用多少砖、沙子、水泥、土方,计算得清清楚楚。建筑商常无可奈何又佩服地说:“你比我们抠得细多了。”
  一位丈夫调到县城去的老师,想把工作往县城附近挪挪,就找到周主信。他说,这得参加全县统一考试。那位老师说什么要留下3000块钱,让他给活动一下。后来那位老师顺利地通过考试,工作安排妥当。周主信把写着那位老师姓名的3000元存折退给了她,动情地说:“钱不是无所不能的,你的工作调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对待亲人呢?孩子周赞磊今年大学毕业,正赶上县一中招聘。竞聘的岗位两个人取一个,结果是孩子落选了。而他正是招聘评委会的主要成员;去年评职称,尚堂中学报了5个人,条件都差不多,其中就有他弟妹。可结果一下来,其他4个人都评上了,就剩了他弟妹;局里曾想给他爱人在系统内安排个临时工,局长跟他谈时,他沉吟了七八分钟,最后还是10个字:“先尽着更困难的同志吧。”
  亲人们没有一句责怪的话。教育局副局长王新军说,都知道他是这么一个人,否则就不是周主信了。
  周主信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好品德。母亲常跟人说:“这孩子从小懂事,把荣和辱分得很清楚。”12岁时,一天深夜,他一觉醒来,看到没黑没白给人家加工衣服的母亲歪在缝纫机旁睡着了,等母亲上床后,他悄悄地爬起来,竟把母亲做了一半的裤子给做完了。他是村里第一个考出来的学生。在乐陵师范读书时,暑假领着两个弟弟打草、寒假买红糖熬块糖赶集,挣3个人的学费。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条件差,为做实验,他买来电线、灯泡等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到教研室条件好了,书写纸、复印纸都是用了正面用反面,笔芯用硬纸搓成笔杆直接用。生活上,从不给基层单位添任何麻烦。不管考试还是听课下乡,经常和教师们在一起吃伙房、吃大锅菜。从2002年3月开始,他的血压开始急剧上升,有时高压达220毫米汞柱。他买了一台血压计放在办公室,感觉厉害就量量、吃上药,从没有因为身体状况耽误过一天工作。
  就是这样,工作中的重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每年两度的全县大型统一考试,都从德州运回整车试卷,卸车的时候,别人扛1捆,他扛二三捆;分发试卷,足足50公斤重的试卷捆,他包装打捆,还总笑着说:“这活离了我不行。”
  思想家说,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周主信正是这样一个绝好的让人潸然泪下、由衷钦佩的例证!
  奉献
  “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让周围的人都因你的存在感觉幸福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2007年4月27日下午4时,爸爸永远离开了我
  爸爸,天堂路远,你一个人孤不孤单?
  爸爸,你把什么都给了大家,这次,把去天堂的任务交给我吧,
  让我代你去天堂,好吗?
  爸爸,你白天在我的眼前,夜里在我的梦里,你没有离开是吗?
  爸爸,我想你了,真的想你了,回来吧,爸爸!
  ……
  这是周主信的孩子写给父亲的。在百度庆云吧怀念他的专题里,一天发出的帖子320多个,点击量超过5000。
  他的离去,让庆云这个小城感到了悲伤与怀念。
  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荆棘留给自己。周主信献出所有的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自己过着那样简朴的生活,甚至于去世前到滨州住院时,家里只剩下他工资卡上的571元,拿去的2000元钱都是在原来的同事刘德俊处现借的。
  可哪位老师有了困难,不管在职的还是退休的,他知道后都尽心尽力地帮忙。徐园子中学张金贵老师患病住院,他把当时家里仅有的1000元拿去交了住院费;袁克勤老师出了车祸,他垫交了医药费,守护了一天一夜,直到袁老师脱离危险;张云祥老师70多岁,退休后瘫痪在床,他每年都买着礼品前去看望;石佛寺小学的王廷柱、周秀文老师都干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退休后都有了病,他从工资中拿出200元钱救急;他把300元送到了孩子考上大学、每月只300元代课费的徐园子孙老师手中。
  作为教研室主任的他,无论看见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教师,总是微笑着先打招呼。下面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他都能叫得出名字。每次下乡都以一名普通教师身份听课、评课,从不批评,有的尽是建议和鼓励。
  原教研室教研员、退休教师杨连印回忆说:“我在县教研室工作期间,周主任是我的直接领导。他对我从不摆架子,总以‘老大哥’相称。每次同车下乡,总把最舒适的座位让给我,一块吃饭也让我坐上座。平时交谈,总是知无不言。每次我应邀到各单位进行教研讲座,他总是尽可能参加,并做详细记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跟着大哥学到很多东西’。”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接听电话的王俊青一下子瘫倒在地。1982年,她考上泰安电力学校。家庭困难的她,父亲远在异乡,自己从没出过远门。当班主任的周主信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给她买好车票,亲自送她到学校,安排妥当一切,并留下50元钱才离开。要知道,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42元。
  他对学生就像亲人。有一天晚自习快下课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眼看要下大雨,学校附近的学生都跑回了家,家远的几个学生就挤在教室的桌子上想凑和一宿,他把惟一一床被子抱了来,自己冻了一夜;他常拿馒头换学生的窝头吃,他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在他家吃过饭;学生王振祥毕业后回东辛店当老师,第一节课的 “序言”这两个字怎么板书,他亲自示范;学生范晋堂,1999年轮岗做生意亏了本,一家子陷入困境,他知道后,拿着1700元送了过去,硬塞到人家手中。
  他对父母特别孝敬,每星期都要抽时间回家看望年过七旬的老人。哪怕有时也就10分钟时间。进家就为患病卧床的母亲洗头、洗脚,或扫地、洗衣把家中收拾一遍。母亲因严重的肺心病,去年住了院。他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值班。他一口口给母亲喂饭,没事就坐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拉呱。母亲睡着以后,他用温湿毛巾给她擦身。早上,连病房的地、桌子、窗台都给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夫护士们都夸老人养了一个好儿子。
  母亲住院50天,他天天这样做了50天。
  他的侄子周赞飞,自7岁开始跟他在县城上学,现已上高一。每天晚上侄子睡觉后,他总要过去看一看,为他掖掖被角,在他床头放上一杯水。2002年为父母翻盖房子,他白天忙上班,晚上画图纸、买材料,没有睡好一个囫囵觉。对待叔叔伯伯也是这样,每到过节过生日,他没时间,准让爱人回去替他尽一份孝心。
  每次一进村,他就推着车子走,到家二三百米,见了谁跟谁打招呼,看见有干活的就停下车搭把手。后来他要求两个弟弟也这样做:“车子骑得那么快,见到左邻右舍不打个招呼,多不礼貌。”
  他在县城的宿舍是个大院,光胡同就宽4米、长近180米。他回到家中,从来不会在茶余饭后小憩,总是拿起扫帚把整个胡同都清扫干净。赶上下雪,早上5点他就起来扫雪,大家都起床了,整条路已被他扫得干干净净了。
  周主信手巧,邻居谁家的录音机、冰箱、灯坏了,谁家的自行车胎破了,谁家的门不好用了都找他。邻居68岁的退休教师马俊贞哭着说:“主信去世那晚上,宿舍里各家各户的灯一夜没关呀。大伙心里难受,睡不着啊。”
  对马俊贞,周主信像个儿子。马老师的孩子住得远,自己孤身一人,他就经常帮她干家务,做点好吃的先盛一碗给她送去,坚持每个星期给她量一次血压。
  他去世,连宿舍的孩子都哭得呜呜的。他们经常去找周主信的孩子、侄子玩。经常把他家里闹得天翻地覆,但他总是笑眯眯地面对他们,朋友般与他们交流,并且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
  他的妻子勾淑凤说:“主信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呀。”其实,他腰背疼、胸闷已有五六个月了。就在发病的前两天,他感到胸闷严重,背疼更厉害了。这是心脏病发的典型症状。妻子劝他去医院查查,他说:“单位忙,等到不忙了再去吧。”
  他倒下了,永远也不会再“忙”了。如果周主信对待自己能像对待别人一样那么在乎、无微不至,也许他现在还活着。但正因为他把所有的爱给了别人,惟独没有自己。所以,尽管生命短暂,他却在人们心中得到永生!
  我们来到周主信的墓上时,已是5月27日的中午。太阳依旧那么灿烂,和风依旧那么煦暖,一切似乎仍是原来。但为了事业执着拼搏、无私奉献、可亲可敬、生龙活虎的周主信,确已安安静静地长眠于此了。
  墓边没有碑,连青草也未及长出。只有两边的树环抱着他,左边是一大片苹果树、右边是一大片枣树。苍苍翠翠、郁郁葱葱,致敬、守护般和他在一起。
  初夏正午飒飒的熏风里,又翠绿又油亮的叶子,沙沙哗哗地响着。怎么听都是歌声、是乐曲、是诵读给周主信不死精神的赞美诗!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周主信是平凡的。平凡到汇入人群,就是普通人。
  可他又是伟大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位卑未敢忘忧国”,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身边把能力和爱,发挥、播撒到最大化和极致的人,难道不是最伟大、最可敬的人吗?!
  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不正是靠了周主信和像周主信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平凡而伟大的脊梁吗?!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个忠诚事业、居弱图强的楷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一个默默耕耘、扎实奉献的楷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一个艰苦奋斗、清廉律己的楷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一个大善至爱、构建和谐的楷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他的精神和灵魂将永远留在故土,留在我们的心中!
  做像周主信一样的脊梁!
  这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凡的脊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国际国内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