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0129期 >> 第03版:往事
300 年 德 州 草 帽 辫

上世纪70年代庆云出产的草帽


  

□马惠彬
  得运河之利,明清时期德州的商贸业已十分发达。清乾隆年间,德州城里已有手工业作坊200余处,商号400多家,并涌现出了许多老字号和名产品,如瑞兴号的水旱烟畅销天津、济南;颐寿堂的人参再造丸行销北京、天津;还有德州农家编织的草帽辫,远销川藏云贵。1997年《德州市志·工业篇》记载:“明末清初,民间兴起草编等手工业”“家庭草编业曾一度兴旺。”这里说的就是德州草帽辫。
清代草编工艺品水陆行销全国各地,年产草帽3万余顶
  清代,加工细腻精美的草编制品草帽、凉帽,有的还配上由犀牛尾加工的帽缨,便成了外地客户的奢侈品,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清末《德州乡土志》载:“草帽,特产,以勒素草为之草出北口(张家口);凉帽胎,特产,以勒素草为之销路。”“运销他境者:帽胎,水运至天津,销行北京及东南各省,陆运至山西、陕西、河南各处销行,每岁7400余顶;帽缨,销路与上同,每岁共销 2700余个;草帽,商人吴全印专利水运至天津,销上海、广州、烟台、北京、保定等,岁计21000顶,陆运销济南、河南、山西、陕西、冀州等处,岁计13000顶)。”“运入本境货:勒素草,自北口外陆运至境,州民以制凉帽胎草帽,岁计7万斤,犀牛尾,自西口外陆运至境,州民以制凉帽缨,每把以重二两,计岁销约4000把。”
  在清代,草帽、帽胎等草编手工艺品已成为德州的知名特产、著名品牌。而这两项特产的原料均为“草帽辫”。
以麦秆或勒素草为原料,妇女从业者颇多
  草帽辫是以麦秸秆为原料的一种手工工艺品。小小的草帽辫儿,操作起来流程很麻烦。在掐草帽辫儿之前,首先要到麦场里去筛选麦秆,要把整根麦秆一截一截折断,然后再按照粗、中、细进行分类以备使用。
  草帽辫的宽度约为八至十毫米,根据产品的需求也有更宽些的。编制时一般采用7根加工好的麦秸莛,每根麦秆莛的头,要编在两个人字形的衔接处之下。这样能保证辫子正面平整美观、坚实又不露接茬。故几百年来,德州的草帽辫一直以颜色白净、光泽亮润、宽窄均匀、轻柔薄韧为特色而闻名于世。清乾隆《德州志》载:“德州民业此者颇多,京师胎悉从此去”。
  德州城草帽辫的编制地,主要分布在城四周以及周边县的部分村庄。据说这些地方的妇女人人都会编。他们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编草帽辫。特别在冬夜,她们围坐在一起,说笑间辫子便从手下延伸出来,一个人在入睡前的时间里就能编三到五丈长。
  由于德州的草帽辫质高品美,商人吴全印还将他从北口(张家口以北地区)陆运至德州城的“勒素草”,分发给这些农户,让她们再加工成“勒素草辫”。收回后他再加工制作成“凉帽胎”,外销到北京、东南各省及山西、陕西、河南等省。
庆云草帽受追捧,上世纪70年代曾年销百万顶
  由于外患及内战的影响,到德州解放时,德州古城周围能制作草帽者已寥寥无几。而自清朝中叶始,离德州古城百余公里的庆云县,将这种草帽辫工艺发展起来,并融入进当地人的习俗之中。当地姑娘出嫁的时候,回娘家过的第一个夏天,必须从自己的娘家拿回几顶草帽给婆家,叫做“回奉帽”。同时,人们还把这种由自己手工编织的草帽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
  庆云草帽辫同德州古城周围的传统草帽辫工艺相同,均是利用麦秆掐草辫。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尚堂等十几个乡镇为主要生产区。其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等。生产的草帽辫称“庆云白”,与“沧州白”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世纪70年代,曾年产草帽100余万顶,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00 年 德 州 草 帽 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