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703期 >> 第04版:往事
1983年春,从维熙、林斤澜、汪曾祺、邓友梅应邀来德州讲课——
改革开放初期的那场文学盛宴
□丁志峰
  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使文学创作呈井喷之势,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异彩纷呈。德州地区文化局联系北京的老乡邓友梅,请作家们来德州为文学爱好者讲课。
  1983年春,德州地区文化局在平原县招待所组织了一次“德州地区文学创作培训班”。当时,禹城县文化馆馆员鲁南带我和另5位禹城作家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讲课安排在了招待所大会议室,到会者300多人,会议室座无虚席。
  主席台上坐了5位“老头”。主持会议的德州地区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田毅我们都认识,另外4位不知是谁,当时主席台上还不兴摆桌签。听田毅逐一介绍,我们简直傻了眼,原来请来了轰动华夏文坛且名扬海外的从维熙、汪曾琪、林斤澜、邓友梅四大名家。
从维熙:以真为魂、以史为镜
  从维熙个头儿不高,胖胖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貌不扬”。我心目中“大作家”的形象就该是那样的。他当时50多岁,按现在说正是青壮年华,可看上去他脸上却很“沧桑”。他爱吸烟,还特爱吸上海产的“凤凰”烟。他说这烟劲儿不冲,味道挺对口,八角钱一包带滤咀,价格适中能消费得起。从先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刚回京,他首先介绍了出访的过程和感受。在当时出国还是很新鲜的事,绘声绘色的描述,使我们也像是跟着他出国游了一圈似的。他的长篇《北国草》刚刚杀青,可能还未正式出版的缘故,他没怎么讲《北国草》,而是重点讲了正炙手可热的三个中篇:《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远去的白帆》。《大墙下的红玉兰》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且带出了一批当时深受读者欢迎的“大墙”文学作品。《第十个弹孔》获奖并正在摄制电影。他说自己更钟情于没获奖也没拍电影的《远去的白帆》,那是青少年失足题材,特别是戴着手铐的叶小帆被民警押上去劳教的帆船,船离开码头驶向远方,白帆变成了一个小白点……他每次写到这儿、改到这儿,或每次读到这儿,曾多少次流下泪水。当时,我听了有些不解,他为什么更偏爱后一篇呢?现在想起来才真正明白,那正是大作家的社会情怀,责任心与使命感。
  从维熙最后说,他文学生涯最敬重的是八个字:以真为魂、以史为镜。他对苦难的书写都是真实的,不会放大,也不会刻意隐瞒什么。
汪曾祺:作家对生活永远留着
  那双好奇的眼睛
  汪曾祺是名副其实的老头儿。年愈七十,田毅老师称他汪老,同行的其他三位也称他汪老。
  汪老是剧作家,也是小说、散文家。他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创作组的执笔,他的短篇小说《大淖纪事》也刚获全国大奖。汪老的语言幽默、风趣。他说,他脚踏两只船,遇事机动灵活,回旋的空间大。小说这边请他讲课或邀他参加活动,假若忙不便去的话,就说我是搞戏剧的,小说不怎么内行;戏剧那边邀他了,就推脱说我已经转小说了,戏剧的事忘得差不多了。
  汪老结合《大淖纪事》简单讲了小说创作,又结合《玉堂春》和《沙家浜》着重讲戏剧创作。他说戏剧从结构到语言比小说还得讲究精练。戏剧唱段重复了观众反感,说那是“倒粪”。对“倒粪”这个词的概念原来一直不太清楚,到了“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因为每天干活就是倒粪。把场地上的一堆粪,用铁耙子从一边往下扒,扒一层,砸碎了,倒到右边去,这一堆粪,一倒就是好几天。倒完了,堆好了,下了一场大雨,粪堆又成了疙瘩块,这就再往左倒,反来复去,整天倒粪。
  “倒粪”用准了效果也挺好,汪老说《玉堂春》“苏三起解”一场戏苏三的几段唱词就属“倒粪”,但她那反来复去的诉说,悲悲怆怆的唱腔正是剧情所需要的,效果还真出奇。汪老还讲到唱词唱段要善用技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一段主唱词就用了数字的技巧: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真妙不可言。
林斤澜:以小见大、小说说小
  那时林老60来岁,头发斑白,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他以市井小说名扬文坛,也是市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竹》拍摄成电影后已在全国上映,《辘轳井》也刚在《人民文学》发表。他讲了《竹》的成稿发表及拍摄故事片的过程,讲了北京的市井风俗以及市井小说的读者群落和发展前景。他着重批评了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他说,“文革”把作家、艺术家的思想都搞乱了,棱角磨平了,个性消磨光了,剩下的仅是一个创作公式。无论什么文学形式,必须塑英雄人物,这个英雄人物是根正、心红、苗旺的高、大、全形象。连市民们去看电影、看戏,都不说是去看电影、看戏,而是异口同声的喊着:走啊,去看高大全呀!
  他主张小说创作要“无事生非”“空穴来风”,也就是强调小说的虚构性、想象力;还要“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因为现实中经常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就不要说了,别人常说的,我就不说了,要学会创造;再就是“以小见大”“小说说小”,即强调从小处着眼,强调小说的细节,切口要小,强调小说艺术的特殊性。
  林老那温和的话语和风趣的语言艺术,不时博得听众阵阵掌声。
邓友梅:创作秘诀是多读书
祖籍平原县的邓友梅,或许是因为回到了故乡,把“先”让给了同伴们,他最后一下午讲课。当时,他正筹备结婚,不知是从维熙先生还是林老给他编了一副"梅开二度,燕子双飞"的喜联,很快传遍了招待所的每个房间。
  邓友梅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给家乡子弟们讲他14岁当八路小交通员时怎么送信,讲被抓到日本做苦力的惨痛过往。他的中篇小说《别了,濑户内海》就是反映他做劳工及上世纪80年代初随作家代表团访问故地的经过。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以描写战争为主,这源自自身从军经历;另外一种是写北京的,这源自他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北京的生活。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妻子也因此和他离了婚。他到基层劳动改造22年,并中断了写作,1976年拨乱反正后平反,才重新开始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以《那五》《烟壶》等京味小说而名噪文坛。谈起小说的写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的秘诀是多读书。文学是语言艺术,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创作初期要学会模仿。开始时照葫芦画瓢,有意无意间模仿看熟的路子,熟读一些名著,以求法其上能得其中。读书分作漫读和精读两种。漫读增加文学知识,看看就完;精读培养写作风格,则要反复读,有的段落甚至要背或抄。
  4位名家为期两天的授课,给我们留下了颇深的印象,至今他们来讲课的音容笑貌时常在眼前浮现,在耳畔回响。德州也从此拉开了繁荣文学创作的帷幕,奏响了德州文化建设的乐章。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革开放初期的那场文学盛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