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到改革中寻找发展的“金钥匙”
——德州一中“1121”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张晓航 见习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泊立勇
  今年5月,在第十三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德州一中学子左传奇勇夺金牌;去年7月,在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德州一中学子陈庆雨荣获实验世界第一、总分世界第一。
  近年来,德州一中的优秀学子,在各个舞台上绽放风采。探究其因,绕不开该校着力探索的“1121”课堂教学改革。

求变意识点燃课改引擎
  作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中学,前些年,德州一中的发展一度遇到瓶颈——教师课程意识较弱,课程建设相对滞后。
  处于转型期的德州一中,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成功转型和实现内涵提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途径是课程,要实现全面育人,必须有创新求变意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谈起推进课程改革的初衷,校长李德民感触颇深。
  决心有了,实际如何操作? 2011年9月,德州一中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实际,大刀阔斧地推出“1121”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致力于让基础型课程更坚实,让拓展型课程更丰富,让探究型课程更有效,让特色型课程更具个性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助推学校教学教研的提档升级。

利用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德州一中人看来,课改不是“推倒重来”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反复实践及验证,找到教师与学生真正接受的方式。实践证明,“1121”课堂教学改革为德州一中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这正是他们一直在探索寻找的那种既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又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1121”,包括一个原则——先学后教,一个载体——导学案,两种课型——自主课、互动课,一个目的——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其学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教学设计要针对这两种课型来组织,每学一节新内容,都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自主课上,学生拿着教师根据学情制定的导学案自主学习探究;互动课上,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参照自主课后再次制定的导学案,启发学生思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思维火花激烈碰撞。
  学校对这次课改的几个关键细节进行了周密设计。在课堂教学方面,对教学课时科学分配;对于共性问题及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精要讲解;启发、组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度探究知识原理,总结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小组合理建设方面,结合学生能力、性别、性格特质等,每个小组由成绩优、良、中层次学生各2人组成,组长牵头下,6人合作、各尽其职。导学案统一编制方面,各备课组长将本年级任课教师以年龄、经验、特长为依据进行分组,一课一案,学案的结构和要素可以不尽相同,但必须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练习3个部分。“1121”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两种课型的配合,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做到当堂落实、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合作探究等多项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导学案。教师看起来‘戏份’变少了,但要求反而更高了。”德州一中教研室主任张素梅如此评价改革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以启发、互动为主,使教师由喋喋不休的表演者成为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引领者,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学习主宰者,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德州一中教师王彦飞如是说。“在我看来,‘1121’是一种非常温馨的课堂学习方式,小组像一个个团结美好的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能量在组员之间传递。几个人一起搜肠刮肚,为小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课堂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克难关;班级文化墙上,贴满了每个小组的‘全家福’……”德州一中2016级16班学生刘丽雅说,回想起课堂上的岁月,她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成绩不理想时组员的陪伴鼓励,感谢每个人的会心微笑、诚挚目光,感谢老师们给予大家的自由空间。

一步一脚印推动课改进程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德州一中实事求是,从校情出发,前期做了大量调研、试点和论证工作。通过访谈,在全校范围内引发课堂教学的大思考、大讨论,并在反思中形成共识。试点阶段,学校购买相关书籍,帮助教师正确理解课改思路。论证阶段,召开课改试验班学生及教师座谈会、家长委员专题研讨会,了解试点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思路。
  2011年11月21日,德州一中“1121”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开。全新的教学方式、多维的教育内涵、高效的板块设计、丰富的小组活动、精彩的展示点评、活跃的课堂气氛、紧凑的教学节奏成为课堂上一道道风景线。生物教师高春燕说,改革实施一年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深入性有了显著提高,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013至2014年期间,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个别教师新鲜感消失殆尽,开始走“回头路”,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一大堆难题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为此,学校决定对“1121”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化、细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办论坛,理清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论坛上10名教师分别从课改的心路历程、学习小组的运行管理、教师如何恰当捕捉讲解时机等角度分享了经验。评比学案,细化导学案编制标准,对学案编写从栏目要求、难度掌握、容量控制等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学案质量。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课堂听推门课、研讨课,发现互动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
  2014至2019年,德州一中迎来课堂教学改革的跨越发展期。学校对“1121”课改成果进一步总结提升,特别是2017版新课标颁布后,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新要求,尝试探索更加关注生命状态和质量的“第三代课改”。这一时期,学校的课改经验也开始走出本地,为全国各地的学校学习借鉴。

深化课改收获累累硕果
  如今,德州一中的“1121”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极大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一个载体的导学案扩展为自主案、互动案、巩固案“三案并举”,集体备课发展为固定时间的大备课加每天的小备课,做到逢课必备。两个课型的时间划分、课堂组织形式也都有了精细科学的调整。
  走进德州一中的课堂,只见学生或热烈讨论,争论得不亦乐乎;或手持教鞭在黑板前侃侃而谈,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时而凝神静思,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奋笔疾书……学生们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主观能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这里,课堂成为张扬个性、快乐成长的舞台。
  可以说,德州一中推行的“1121”课堂教学改革,期待的正是这样的境界。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新的课堂带来很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学习文化,在组内和组际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德州一中2012级12班学生冉晓宇看来,互动课本身就是落实课,课下没有作业,不延长学习时间,不加重学习负担;活动课的开设则能够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今的德州一中体育场上、阅览室中随处可见学生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
  另外,新的课型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更高的驾驭能力,要准确把握学生讨论和展示的“度”,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讲解有及时的追问,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能及时捕捉。在“自主+互动”课堂成为常态课以后,教师相互听课、主动学习,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制。现在学校各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备课质量得以提升。各备课组的研讨课制度逐渐规范化,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改革以来,德州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12年,3名学生通过了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几十人通过中科大、浙大、人大、山大等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2012年的清华大学暑期夏令营班,全省推荐40名优秀学生参加,德州一中两名学生全部通过,取得2013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资格;2016年高考,德州一中学子郭敬哲取得706分的成绩;2017年起,德州一中每年都有10名以上学子考入全省前300名。此外,学校被数十所国内外重点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多次被授予德州市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学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德州一中的“1121”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如何保证所有课堂教学长期高效,如何编制体现学科、学段、个人特色的导学案,如何解决小组讨论的高效性和展示的真实性,如何处理教师适时讲解与“满堂灌”的关系等。
  “改革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寄希望于一个阶段的课改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来,我们会在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检视修正中稳步前行。 ”李德民说。
  德州一中人从不停止追逐理想的脚步,始终把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和能力提升当作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1121”课改的阶段性成功给予德州一中人更多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他们将在续航发展、不断前行中将“1121”课改持续推进,让“1121”课改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大刀阔斧的改革,付出的是汗水、是辛劳,收获的是成绩、是硕果,传承的是信心和改革的魄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德州一中全体师生正以务实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培养更多精英人才。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到改革中寻找发展的“金钥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5 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