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0621期 >> 第03版:往事
清乾隆年间,德州成为四大徽班进京前休整、排练和试演的重要场所,京剧在这种氛围中发展传播——
悠悠传承话京剧

《战洪峰》中李和曾饰李书记


《红灯记》演出节目单


女学员练习跷功


山东富连成社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
  文化现象源于经济发展,但它比经济现象流传更久远。 1901年,清朝颁布停漕改折令,漕运改海运至天津,再由火车运到北京。从这时候开始,运河赋予德州的各种光环渐行渐远,但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京剧随大运河传入德州
  大运河舳舻千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漕粮,更是文脉。作为沿岸四大粮仓之一,明朝定都北京以来,德州成为南北文化的重要节点城市。相关资料显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至少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就已传入德州。
  而在这之前,德州最流行的是源于山陕梆子的河北梆子,在当时的整个山东,来自山西、陕西的“西商十之七八”,背井离乡,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梆子。
  运河上有水路班子,演戏的时候舞台搭在船上,看戏的人也是坐着船来看的,把酒临风听戏,别具风味。城里城外,每年腊月、五月的城隍庙,四月的药王庙,七八月的留智庙,都是无梆子不成会。在每年运河结冰封船及春天开船之际,北厂、桥口更是连台大戏不断。清康熙年进士冯廷櫆曾作诗形容当时席棚剧场的火爆:“柴市东头古道场,乘春儿女竞焚香。茶坊酒肆芦棚下,高歌吴歈赛药王。 ”
  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但初来德州的徽戏并不受欢迎,曲调婉约,缺少北方的“大江东流”气势,直到与梆子的高昂激越高度融合后,才最终一飞冲天。乾隆四十一年(1776),皇帝南巡驻跸德州,常年活跃在德州城乡的徽剧社班到乾隆行宫为其演出,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皇帝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作为神京门户的德州,不仅为必经之路,更成为四大徽班进京前休整、排练和试演的重要场所和中转站,而京剧就在这种氛围中得到传播。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驾崩,北京停止娱乐3年,很多在京城失业的梨园弟子沿运河南下,选择德州停留下来,河西五里庄成为聚集地之一,继而带动了德州京剧的较大发展。
  在河西五里庄业余剧团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徐家、刁李贵、纪庄等京剧班子,票房达10余处。杨家坟、大教场、南关帝庙等地也先后搭建了长期的席棚,专唱京剧。当时活跃在德州的戏班子主要有山西的复盛社、双魁社、德义社;邱县的四喜、连升、喜庆、万庆、鸿庆班;安徽的同庆、万庆、福庆、泰和班。光绪六年(1880),城隍庙正殿东侧搭起了专供剧团长期演出的席棚,著名男旦银白桃在席棚演出皮黄,一连10场,场场爆满。
山东富连成脱颖而出
  1917年,德州京剧进入鼎盛时期。众多戏曲业余组织在继承传统并努力吸收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民族自强、反对封建压迫的主要思想编成新剧目,在山东、河北一带广泛开展演出活动。 1933年,德州驻军建立了移风社和国民大戏院,专演国剧。当时京津一带的京剧、评剧戏班常来德州演出。
  这期间,最有名气的是山东富连成的横空出世。富连成有北京富连成与山东富连成之分,它俩不是一家,也没什么密切关系。
  1933年,乐陵北关士绅王世农与京剧须生宋玉起联手开办乐陵富连成科班,这就是山东富连成的前身。小科班首期招收学员约50人,主要学习京剧,兼习河北梆子。第二年,学员们到济南大观园第一剧场公演,《华容道》《反西凉》《四杰村》等引起轰动,戏剧界赠以山东富连成的名号,意思是能和北京富连成媲美。
  此后,山东富连成发展迅速,走出山东,在乐陵、天津、东北开设三科,为德州京剧教育历史上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所科班。长春京剧团团长宋富林、惠民地区京剧团团长王富岩、青岛市吕剧团李世兰、德州市京剧团团长田富振等等,都出自富连成。
  抗战爆发后,不少京剧演员,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德州地区在原有京剧戏班的基础上,先后组织成立了靖远县抗日宣传队(乐陵)、德州地委文工团(陵城区)、渤海一专署宣传队(乐陵)、保店高小业余剧团(宁津)等,巡回于各个战区,演出激励民族精神的剧目,与敌伪进行斗争。
  1946年德州解放后,京剧艺术在德州获得新生。平北业余剧团、德州市京剧团、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齐河县京剧团、平原县京剧团等先后成立,坚持常年活动的业余京剧团体就有近百个。
百年梨园看名角
  京剧艺术传入德州200多年,在这片沃土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名角辈出。李和曾在德州唱红,走向全国。张春山、吴俊良、赵啸澜、张丽君、杨宝童、梅月楼等京剧老前辈,都为京剧艺术在德州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
  张春山,夏津县人,1895年生。9岁入北京长春科班及成平科班学戏。 15岁拜名丑郭春山为师,专攻文武丑行,对生、旦、净、末也有钻研,后在北京鸣盛和、祥庆和搭班演戏。 1920年到东北组班演出,在丑行中独树一帜,以“小花脸”的戏压大轴,被誉为“四大名丑”之一。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蓓开公司均曾为其灌制唱片。他与平剧演员筱桂花合作灌制的唱片《兄妹顶嘴》流传国外。自编的剧本极为通俗,妇孺都能听懂,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欢迎,有“滑稽大王”“关外第一名丑”之称。
  李和曾,1921年生,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开始登台是在程砚秋的戏中演娃娃生。1939年,他拜在高庆奎门下。两年后,李和曾出师,此后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等享誉南北。
  1943年前后,李和曾来到德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边唱戏,一边宣传抗日。在德州,李和曾经常演出《借东风》选段,渐渐有了名气。当时德州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李和曾真稀松,三天两天借东风。”真实表达了百姓心底对他的喜爱之情。在冀南军区司令部驻地临清,每次剧团到了那里,出演前贴出李和曾《借东风》的海报时,现场几百张票根本不够观众抢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他的表演,不曾厌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以共产党员崔美臣、徐兰芳为主,召集李和曾等一大批演员,组建了光明剧团,即今天的德州市京剧团前身。剧团当时有七大领衔主演,以表演爱国剧目为主,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热情。光明剧团当时在德州影响巨大。
  1955年,李和曾任职中国京剧院。
  赵啸澜,1920年生,13岁拜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为师,在东北三省有“女尚小云”之誉。 1955年,赵啸澜来到德州地区京剧团,担任京剧团副团长。
  这时期,德州地区京剧团形成了以赵啸澜、杨宝童、崔少青、王文娟、朱世琴、田福震为代表的六大京剧名角。至1956年,德州地区京剧团的演出水平不但在山东省内数一数二,在国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省内外许多军区和地方政府都纷纷邀请德州地区京剧团前去演出。
  1956年,赵啸澜代表德州地区京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饰《坐宫》铁镜公主,获演员一等奖。她主演的《玉堂春》由影片公司拍摄成戏剧艺术片。不幸的是,赵啸澜患上了肺癌,1960年去世。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悠悠传承话京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