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1109期 >> 第04版:往事
德州素有种棉花的习惯,棉花多,穿衣就讲究,农民也通过植棉走上致富路——
德州棉花种植的发展脉络

1959年,董王庄棉花丰收,目前,这个村子属武城县武城镇


上世纪60年代,夏津棉花加工厂收棉花


上世纪80年代,棉花外运


1890年,妇女孩子拾棉花。每个人的胸前挎一个包,摘下来的棉花就放到这里面,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1890年,武城农民在家门口弹棉花,然后制作粗布,裁剪衣服


  德州素有种棉花的习惯,蔡绍江著《漕运河道图》记载,棉花是清代德州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由于棉花种得多,致使粮田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一度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德县志》记载:“地产谷不敷用,尤取资于商贩。 ”清康乾二帝曾特谕德州“免关米豆商税,以使谷物流通”。
花行,清代德州商业第一大宗
  棉花买卖,俗称花行。清代的德州商业,花行是第一大宗,《德州志》把棉花列为德州“货之属”的第一项。当时精明的山西商人,在德州、齐河、陵县、禹城等城镇设立布庄、布店收购棉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民国《恩县志》卷六《实业志》说:恩县的市镇中都有染房,“惟营业者,多系山西人”。
  每年农历八月至十一月期间,运河上面,全是满载棉花,来自临清、武城、冀州、清河、南宫方向的船只。
  清末民初,德州有花行100余家,从商业街到柴市街,鲁德、复兴、长和、义和福等一家接一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鲁德花行。鲁德东家邵翼卿,曾任商会会长。店面上有3个经理、1名会计,还有专门管秤的,有行脚、打包匠等十几个人。鲁德花行是坐庄收购,货源主要来自高唐、夏津、恩县、平原、武城、陵县等地。每天收购两三百包,每包重80公斤。它公开的是吃佣钱,即手续费。但是,这种商业主要是靠使秤的手腕和远距离贩运赚钱。
  1937年棉花丰收,当时到德县卖棉花的来自南宫、枣强、临清、阳谷、莘县等周边二十几个县城,日上市量数十万公斤。1938年上半年,收购棉花的花行发展到110余家,较大的花行如鲁德、大成、复兴、义兴等商号都有司账、验级员、店员、厨师、打包工人、运输工人等达五六十人,在黄河涯、桑园等地设有分栈收购,整个德县成了大棉花市场。
  花行生意带旺了旅栈业、餐饮业和百货业的生意,当时有大小旅栈150余家。附近城镇如宁津县的柴胡店、阜城县的建桥、故城县的郑口及德县的桑园镇等地商号也纷纷到德县设店经营。
  1940年德石铁路开通后,更是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据统计,1937年前,德州市26个主要行业有商号438家,1937年后,迅速发展到916家,其中,旅栈业从50家发展到132家,杂货业从96家发展到187家,货栈业从10家发展到116家,有门面的饭店业从57家发展到96家,上百家商号扎堆开业。
棉布巧成衣
“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风凉冬御寒。 ”棉花多,穿衣就讲究。旧时德州的成衣店和布店是一体的,除了卖布,主要代客制作婚嫁衣服、寿辰礼品、丧祭服饰、僧道法衣等。
  成衣店做针线活的裁缝师傅均是男性,女孩子再能干也不能当徒弟。大点的铺子或者前店后厂,或者外地进货。小的裁缝铺则是顾客请上门去做针线活,少的三五天,多的一两个月。登门的时候,裁缝师傅只带剪子、尺条、烙铁、缝衣针等工具,衣料、线、填料等均由东家提供,且负责伙食。工资根据衣料好坏、式样繁简、工时长短商定。
  清末到日本鬼子进德州,城里有较大的成衣棉布店21家。
  其中,章丘巨商孟家在德州城内开设成祥缎店,开德州专业成衣加工之先河。之后,逐渐形成九大特色品牌,分别是:义和成、东合成、振兴号、源祥号、公庆隆、庆聚祥、恒信隆、德聚永和德庆成,城里面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去这里做新衣服。
  最有名气的东合成开办于同治年间,经理甄东和独资经营,甄东和死后,由李宪章继任经理。由于始创阶段主要是靠3间门市部经营绸缎、布匹等,故称布店。资本稍有积累之后,又增设东合泰号,自制新衣、寿衣出售,开始雇佣工人和学徒七八人,后来发展到有店员26人的成衣手工业作坊。每年的收入,东家分六成,被雇佣者分四成。至民国初年,每年收入达七八千块现洋。
  义和成是独家经营的手工业,始终没有雇佣工人,但其加工生产业仍然比较兴旺。平时做寿衣、嫁衣、便衣,都是来料加工。还要为德庆成、东合成、德聚永3家做长袍褂和裙子,也是来料加工,只收加工费。另外,每年抽一定时间到地主、官宦之家做活,如德州大地主“罗千顷”“封百万”、官宦之家“卢阁老”等,都在义和成加工衣服。义和成从徐志福到徐继岑到徐洪喜传了三代,有112年的历史。
  清末民初对婚丧礼仪极为重视,因此,除东合泰、德庆成两家兼营喜寿衣外,还有恒信隆、德聚永两家专营商店。他们从济南、潍坊等地购进较差的布料,雇佣街道妇女加工成一般质量的寿衣出售。高档绣花成衣则从苏杭等地进货,利润很大。 1930年后,旧式的寿衣不合时宜了,寿衣铺买卖逐渐萧条,恒信隆、德聚永两家先后停业,东合泰、德庆成则将经营重点放在棉布上,兼营寿衣。
  1920年以后,又有11家成衣、棉布店开业。分别是:天增祥、千祥永、义聚号、九章号、聚兴东、德聚昌、庆丰祥、永庆号、振东号、瑞昌号和明记号。上述各店以聚兴东布店经营最好。这家店有甄东和、崔中秀、张连芳、王育民4个股东,启动资金3000元。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发展很快,门市上有店员10多人,另有专人在青岛、天津等地组织进货。解放初期,这家店将部分资金抽往天津,1948年停业。
  1937年至解放前夕,德州有棉布成衣店27家,其中新开张了14家。1941年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和控制物资流入解放区,先后6次进行了“强化治安运动”,棉布成为主要物资,进货要申请领取“允进证”,销售不能出德县境,影响了附近乡村和商贩进货,致使生意萧条。
  1943年后,物价暴涨,商品销出后,常常出现买不回原来数量的事情,因此到解放前夕,义聚号、宏昌号、恒大号等商家先后停业。其中宏昌号因出售所谓的“军用布”,经理赵寿廷被宪兵队抓去,以经济犯的罪名判处6年徒刑,其他未停业的布店也是奄奄一息。
  成衣棉布业除坐商外,还有一些沿街叫卖的流动商贩。有的身背几匹布串街叫卖,有的用独轮车推着几种布匹走街串巷,赶大集下乡村。
  土布是当时大多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服装面料,也是农民的一项副业收入。土布有用农民手工纺的土线织的,也有用棉纱织的,周围各县和农村的土布多来德州销售。以前的土布市场在线市街,1937年后连同估衣市一并迁到马市街以南,目前的汽车站附近。
  当时的土布除供本地居民穿用外,绝大多数外销鲁南、东北等地。德县解放后,政府大量收购白布和紫花布以供应军队及干部穿用,至1953年粮棉油统购统销后,土布市场逐渐消失。
要发家种棉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要发家,种棉花,成为德州妇孺皆知的一句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棉花等农作物有了较快发展,产棉比较集中的夏津、平原都曾有过银夏津、银平原的美称。上世纪50年代初,德州专署曾在德县的曹村抓点,以带动全地区的棉花生产。 1954年到1958年期间,棉花年均总产达104万担,其中1955年棉花面积达到276.6万亩,单产20.5公斤,总产112.62万担,国家商业棉的采购达到83.95万担。人们称这一时期是粮棉一起上的“黄金时代”。之后,德州棉花发展一度出现了徘徊,到1978年,全区植棉面积161.6万亩,单产12公斤。
  1979年12月15日,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了棉花生产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山东省迅速贯彻会议精神,并于1980年1月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迅速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规定以生产队为单位,每贡献5公斤皮棉,保证口粮180公斤;贡献10公斤皮棉,保证口粮190公斤;10公斤以上,每0.5公斤加口粮2公斤或兑1公斤化肥。
  与此同时,德州地区也推出了联产计酬的“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所有棉田实行定人员、定面积、定产量、定报酬、定成本,超产奖励。当时的德州,1978年人均分配40元,半数生产队每人每天分不到一斤粮,政策一出台,获得了极大欢迎,德州农民迅速行动起来,鲁北大地呈现一片繁荣的劳动景象。
  夏津县新盛店镇任宫庄村的宫福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走植棉致富的道路,全村植棉520亩,单产皮棉114.5公斤,成为北方棉区的一面旗帜,1979年12月28日,宫福成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他4次出席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0年1月,德州地委提出实现全区总产皮棉百万担的目标,但大家没有想到,总产竟达到了200万担。平均一亩地能产籽棉150公斤到200公斤,当时地委领导在会上总结了这样9个字“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德州老百姓则喊出了“粮食是金山,棉花是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的内心感受。在德州乡镇,农民卖棉花的马车挤满了供销社的院内院外。农民卖棉花后在集市上把几乎能看到的工业品一扫而光,就连电风扇也被富裕了的农民搬了回去。几百年的土坯房推倒了,一砖到顶的砖房一幢一幢盖起来了。几十年的老棉袄脱掉了,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新衣裳穿起来了。
  198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德州地区社员盛赞粮棉统筹兼顾双增产——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为题,报道了德州地区在短期内实现粮棉双增产的经验。
  198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德州地区实现农业县县翻番》的消息,德州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4倍;粮食总产22.6亿公斤,增长50%;收购皮棉63万担;人均纯收入达到370元,增长3.3倍。
  1984年,德州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99.7万吨,棉花总产达到36.2万吨,占山东全省棉花总产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棉花总产的十分之一,为历史最好水平。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棉花种植的发展脉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