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0810期 >> 第03版:柳湖
永远的灯塔守
□李新兰
作者:作者系省残联原秘书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就读于德州一中。我的母校是颇有名气的学校,尽管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余毒未消,德州13个县(市)的学生还是以能进一中为荣。
  长久以来,人们衡量一所学校的“段位”高低,最重要的标准是升学率。德州一中的升学率则长期傲视群雄,有人说,进了一中门,一只脚就踏进了大学的门。当年德州一中的素质教育也非常成功。我们的学工、学农、学军,我们的体育比赛、芭蕾演出、美术组、校工厂,远比今天的中学丰富得多。就靠薄薄的教科书,没有教辅、没有模考,我的高中同学一半以上考上了各类高校,就算没有再读大学,也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了走在前列的人。
  德州一中何以臻此?最重要的是,学校拥有一批特立独拔、极其优秀的教师。他们有情怀、有水平,本身的教学科目自不必说了,对教育的执着使他们有着某种道义的担当,他们甘愿化身为学生的“灯塔守”。“灯塔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的灯塔守。
  2013年教师节,是我的高中老师李济生、傅国杰老师从教50周年。我因母亲去世未能参加同学们举办的纪念会,便托同学给两位老师带去了100支康乃馨,带去了我的感恩之心。
  傅老师的相貌长得不一般。他是满族人,个子高且不说,脸上棱角分明,十分严肃、清高,还有些许不通融。所以,很多同学都有些怕他。其实,我这样的老学生最知道,傅老师只是不媚俗、不逾矩、知白守黑。他瘦而不弱,穿着干净、素朴,那模样既不洋派,也非老派。文气,但不张扬。
  我读书的时候正是无书可读的时代。那时的一中大门南向,有琉璃瓦的门房。登上9级青石台阶,跨过高高的门槛,才能进入校园。校门口的路是土路,宽约5米,路南是操场,操场的西南角便是教师宿舍。傅老师就住在这简单的平房里。他的房子虽小,但整洁、温馨。师母杨秀岐温和优雅,她的一张梳短发、穿方格衣服的黑白照片,堪比当红女星谢芳的剧照。傅老师的小家最吸引我们的是他的藏书。那时候没书橱,他的书都装在一个个纸箱里。托尔斯泰和鲁迅就在里面蛰伏着,让我这个崇拜他们、屡屡在他们作品博大的爱心里颤抖流泪的青年好生羡慕。
  大约在我混沌初开的时候,便隐约有这样一种感受。白天里,人们为了生存辛苦劳作;太阳落山之后,谁家的油灯下有一本书读,那可是温暖、亮堂、颇有意味的日子。那时,我的书包里就常有傅老师家的书刊。当然,是看完一本换一本。
  记得那时候,我们的文化课本都是薄薄几十页的试行本,图书馆没有开禁,参考书找不到。看着我们饥渴的眼神,傅老师备课时便准备大量的资料,填充我们干瘪的头脑。他板书密集、提问连珠,补充的知识是课本的几倍。他扎实的功底和带着情感的授课,使我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如井喷。他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诵的神态活脱脱一个忧民的杜甫。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老师的潜移默化、榜样的作用,无疑是我一生的指引。
  许多长翅膀的昆虫是趋光的,在夜里,哪里有光亮,它们就飞向哪里。我也像趋光的昆虫,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光亮。凭借这光亮,照耀我在40余年中,不管顺境逆境,始终保持一股向上之气。能吃苦是我最可依恃的品质。无论是当知青时的无望,还是野外测绘时的无助,无论是带着孩子坚持8年业余读学位的艰辛,还是慈善募捐的艰难,我都是以一颗欢乐的心去面对,以忘我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著名教育家任继愈先生说:教育的根本在中学。中学遇良师乃人生之幸事。我是理想主义者,这与傅老师这位灵魂工程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刘亚洲将军说:“信仰是一种高悬在天空而且能真正走进内心的东西。 ”1971年,我加入共青团的时候,傅老师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在唯成分论的年代,我的家庭出身让我感到入团是一种奢望。傅老师亲自外调、反复争取,给了我极大鼓舞。这是今天许多年轻人难以理解的。但在当时,无疑是我的新生。一个16岁的孩子,虽然还弄不懂“共产主义的幽灵”是怎么一回事,但“向上”的信仰由此走进我的心里。在人生的要紧处,在我白纸一张的精神园地里,傅老师用他的向上之气播下了“爱”“奉献”的种子。
  一个时期以来,老师学生、家庭学校都在抱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所有人为教育焦虑。市民为学区房节衣缩食,农民工为择校费黑白加班,有权者千方百计运作孩子保送,有钱人真金白银送孩子出国留学。“起跑线”究竟是什么?人们看重的是有形的竞争,漠视了老师“向上”的无形教育。“向上”是一场没有退路、永久的精神攀援,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接受了最好的定制,也要把这定制传递下去。
  灯塔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傅老师用一生为我们点燃、看守了一座“爱”的灯塔。
  傅老师是我们永远的灯塔守。
(作者系省残联原秘书长)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永远的灯塔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