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120期 >> 第04版:往 事
德鲤、糖蟹、三提水、四盘六碗这些美味,带有浓厚地道的德州特色——
充满“德州味儿”的传统美食

民国初年的街景。左前为“德州满连三元”店;右前为“正兴号”茶叶店


喧哗角西,城隍庙一带,小饭铺特别集中


民国时候,老东乡的农民,进城卖完菜,喝壶茶,吃点饭


民国时的肉铺


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工程之一的德州市招待所,一度成为德州最好的大饭店


解放初的火车站南下涯,目前自强路的一段,商铺林立


上世纪30年代的南门内很是热闹,鸿升魁饭店牌匾清晰可见


  沾运河的光,几百年来,德州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在这个不大的地方,走马灯似的云集过各色政客和墨客,而这两类人又从来引领着餐饮文化的潮流,所以,要想了解德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尝尝地道“德州味儿”。
德鲤和糖蟹
  提到德州,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扒鸡,其实德州扒鸡的历史不过300余年,扒鸡诞生之前什么最好吃?《长河志籍考》有记载:德州运河最美味,当数德鲤和糖蟹。
  德鲤,红须白鳃,肉质鲜嫩,用运河水直接煮,透着丝丝甜味。德鲤有3个特别之处:一是产地特别,只产于桥口街往南30里左右的河段。二是捕捞时间特别,要在每年运河水面刚刚解冻、桃花飘落的时候才可以。三是打渔方式特别,夜黑月高时候,在专用的跳鱼船面上涂粉灰,船两侧横插近两米的竹栅,一半没于水中,轻轻摇桨,船在寂静的夜里快速前行,竹栅驱赶到的鱼儿跃出水面,跳到甲板上,就是德鲤了。清代诗人田霢曾赋诗:“罗酒白如水,德鲤色胜银。二者称清品,欲以啖诗人。 ”
  大概自东晋的毕卓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之后,螃蟹才身价百倍。大家一吃,果真鲜美,进而牵动了帝王,把它列为贡品。最喜欢吃糖蟹的是隋炀帝,宋朝陶毂在《清异录》中记载:“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 ”
  每年隆冬,德州都有不少文人来到运河冰面上,凿开冰层,在洞口处点亮火把引蟹,用狗肉的香味诱蟹,偶得一枚,价值百金,然后用毛毡像蜜蜡丸一样仔细包裹,交给驿站,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据说糖蟹要装瓮保存,吃的时候现煮、现擘、现剁、现打蛋清、现加蜂蜜,还要以橙屑和醋作佐料,宋代诗人苏舜钦感慨道:“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 ”
三提水与四盘六碗
  长期以来,“三提水”与“四盘六碗”为德州城乡红白事上招待的标准饭菜,也是民间接待的最高水平。
  “三提水”,为红白事上招待管事人的饭菜,根据上菜顺序分3道而得名。具体程序为:先上4个九寸盘,由爆、炒、扒、烧菜组成;接下来再上4个八寸盘,以炸、炒、熘和甜菜为主;最后上三菜一汤的4个大碗,有元宝肉、鸡、鱼和高丽肉等。如果席间再添菜,就叫“行件”。
  “四盘六碗”中的四盘主要是八宝饭、罗汉面筋、粉蒸肉、四喜丸子;六碗包括黄焖鸡、黄焖鱼、肘子、高丽肉、炒肉和白菜海米汤。
  以上宴席各地根据主家贫富各有不同,旧时的用料和含量也没现在丰盛多样,过去只有大户人家的红白事才宴宾享用,一般百姓也就是一碗大锅菜、馒头待客而已。这时候也最能体现主家在村里的地位和家风了。主事人一张罗,就有邻居、亲戚朋友提前帮忙:垒灶的、请厨师的、买材料的、搭棚子的、送请柬的、借桌凳的、帮厨的,虽然彼此没有明确的分工,但各人依己所长,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当自己家的事情,不分里外,忙忙碌碌。待客的日子临近了,帮忙的人互相提醒,看还有什么事不周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三提水”与“四盘六碗”演化而来的“十大碗”,一度成为德州人最隆重的待客方式,十大碗指的是:黄焖鸡、黄焖鱼、肘子、汆丸子、米粉肉、甜饭、高丽肉、芥菜肉、虎皮鸡蛋、白菜海米汤。每道菜汤,都给人丰满、细腻、味道浓厚的口感。它的味道传承,其实稍不留神就可以走向任何一个或麻辣、或酸甜,但那就不是德州“十大碗”了。
  看德州“十大碗”的制作过程,就像欣赏宁津的杂技。各种食物必须提前做成半熟制品。利索的刀法,繁琐的各种蒸、炸、煮、煎,看着厨师的忙乱,以及他们不容质疑的刀工、味道的坚持,就像看戏。他们也喜欢有观众,只有在观众的簇拥下,演员才有演的劲头。宴席开始后,纯粹就是厨师味觉的取舍了,好坏也在手腕的抖动,意念的一瞬间。“十大碗”之称为“碗”,真正是将人生百味,浓缩在了盈盈一碗之中。真不知道是“十大碗”的文化塑造了德州人的味觉,还是德州人的味觉维护了“十大碗”的纯粹。
德州酒借运河传觞天下
  受运河的滋润,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很快就在酒界占有了重要位置。在此期间,罗酒、露酒、卢酒都曾通过运河而传觞天下,得到酒林同行的强烈关注。
  德州酒出现过很多品牌,其中以罗酒呼声最高。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德州罗酒,亦北酒之佳者。 ”清代诗人王渔洋赋诗赞曰:“玉井莲花作酒材,露珠盈斛泼新醅。清泠错着康王水,风韵还宜叔夜杯。 ”
  雍正《山东通志》记载:“罗酒,出德州罗氏,色白而味醇。”罗酒由罗钦瞻亲造,并由罗氏家族传续下去。罗钦瞻为明末清初人,明崇祯十年考取进士,他精通酿酒技术,酿造出绝世佳酝。据说能够品尝到罗钦瞻亲手酿制的罗酒是清初官场上的美事,很多与罗钦瞻同时代的官员在饮用罗酒之后总是念念不忘,并写诗称赞。吏部侍郎高珩,与罗钦瞻同为崇祯进士,交情自不一般,他在《尝罗钦瞻酒》一诗中写道:“瑞露天浆总未真,每从德水想清沦。蒲城奢望吾何敢,一斗从君借小春。”淮南文士龚鼎孳、诸城丁耀亢等均曾作诗赞罗酒。
  罗酒出名后,身价飙升,市场紧俏。刘正宗为了得到罗钦瞻亲酿的美酒,以家传秘药交换,并写下《以药换酒投罗侍御钦瞻》。罗钦瞻去世后,罗氏家族中继续酿制罗酒,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在德州,除罗氏酒坊之外,很多酿酒者也开始酿制以“罗酒”为品牌的美酒,从而使罗酒产量逐年增长,并在市场中占据显赫地位。王培苟《乡园忆旧录》、朱文盎《与田纶霞索罗酒》、杨钟羲《雪桥诗话》、王渔洋《分甘余话》、田雯《古欢堂集》、徐元文《含经堂集》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罗酒的品质,记述德州酒业的繁荣。在文人笔下,德州酒光彩照人。
  继罗酒之后,德州又酿出著名的“卢酒”。卢酒产于卢家,原为德州诸多家酿酒之一,传至卢见曾时,始远近闻名。乾隆时期,卢见曾出任两淮盐运使,他携带家酿美酒南下,轰动南国,世人遂知“卢酒”之名。当时的品酒家袁枚曾排列南、北名酒的位次,首推南方金坛于酒,次推北方德州卢酒。他在《随园食单》中介绍说:卢酒乃“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除此之外,德州历史上还有墨露酒。《长河志籍考》记载说:“又有墨露酒,色如黛漆,味比醍醐。 ”诗人查慎行在《德州同年李文众招集见可园》这样表述:“亭台纵好须贤主,子弟多才必世家。直得此间成茗芋,瓮头墨露不须赊。”徐元文也写下一首《墨露》诗:“淆浊澄清便不如,筵前隐隐墨光舒。从教草圣三杯后,舐笔惟应蘸酒书。 ”墨露酒的推出为德州酒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田雯曾把德州酒的酿造特点归纳为制曲精良和酿造得法两大优势,其《古欢堂集》卷二十《酒法》中提到:“吾州酒极美,色白,清香,鲜洁。然造法不同,要先治曲。吾州酒美,亦用河水,与泉香酒冽又是一格。 ”
  据不完全统计,到解放前,德州有私家酒坊7家,分别是:马市街刘家“添增厚酒坊”;南门外路东牛兴桥开办的“祥和酒坊”;线市街路北张凤郜开办的“融合酒坊”;由武城迁来的位于北小市的李家“源记酒坊”;界润之在太平街开办的“玉丰酒坊”;孙墨辅在柴市街开办的酒坊和张庆海在石卢街开办的酒坊。这些酒坊在解放后,除张庆海迁往天津外,其余6家先后转为经营杂货、棉布等。
喧哗角的郭大焖子和郭二焖子
  喧哗角,俗称旋风角,大体位于今天的银座中心店位置,清末民初,德州的州道、县衙及官绅都集中居住在城里,较大的商号也多集中在这一带。喧哗角的东南角是德玉成杂货店,西南角是红砖二层鸿盛楼饭馆。由此向东是市府街,县政府、监狱、法院、公安局、教育馆在这边;由此向西是招商街,城隍庙和当时最大民用市场——小市就在这里。向南到城门,更是集中了李家大院、卢家大院、魏家大院等豪宅,两边有又一村包子铺、鸿升魁、东合成、振兴号、源祥号、庆聚祥、德庆成以及大中药店等门店。
  大铺面林立的喧哗角竞争激烈,有间临时小吃摊的火爆却毫不逊色。这就是位于九章布店北侧的郭大焖子和郭二焖子。
  郭家住在进步街,平民老百姓。兄弟俩制作的小吃焖子是一绝,由于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的名字,郭大焖子和郭二焖子却响亮了起来。
  德州产地瓜,焖子的主要原料就是地瓜淀粉。制作的时候,将地瓜粉和水以一定比例放入锅内,中火慢熬,同时不停搅拌,以防止糊底或粘锅。待熬成青绿色、半透明的半固体状态时熄火,迅速倒入白铁皮做的容器中,慢慢冷却凝固后就成了。郭氏兄弟制作焖子,水与淀粉的比例,熬制的火候、时间,搅拌的力度等,都把握得很是到位,口感柔滑而有弹性,刀切或油煎不易碎,入口鲜嫩有嚼劲,反之则易碎、口感差。
  在老年人的记忆中,郭大焖子的摊点在南门里路东九章布店的北侧,紧靠着布店高大的屋檐。简易的棚子,支着一架平底锅,旁边的木桶里盛着切好的粉块,几张不大的小桌,早晚出摊。由于生意火爆,郭氏兄弟基本闲不住,从桶里捞出、切好,放入锅内,青灰色的焖子块随着升起的热气,被油一煎颤颤悠悠直晃。小桌上面放着蒜泥、麻汁、醋3种调料,食客可以根据口味自由搭配。吃的时候每人一把用铁丝特制的小叉子,小心地插住焖子块,蘸上调料慢慢往嘴里送,边嚼边聊天,好不惬意。每年腊月城隍庙会的时候,郭氏兄弟就将摊位迁到庙会上,是四乡八里普通百姓期盼的美味。
大厨名叫张七凤凰
老德州城饮食业发达,据1949年统计,不算流动小摊点,有大小饭庄、火烧铺、面条铺、果子铺、馍馍铺、扒鸡铺等213家,其中三盛园饭庄最是红火。
  三盛园店址在喧哗角,德州较有名气的饭店如新华春、江南春、华盛馆、庆华园、第一楼等都在这附近。
  三盛园于光绪年间开张,经理张七凤凰,烹调技术高超,刀法纯熟。旧时白事的席上需要狮子、大象、骆驼、马等动物形象;喜宴上需要龙凤呈祥图案,他所雕刻的动物,栩栩如生,尤以凤凰造型逼真,展翅欲飞,因此得名张七凤凰。他切肉时,下垫毛巾,肉切碎了,毛巾丝毫无损,所以人们又称其张七快刀,其本名反而逐步被人淡忘了。德州当时的名厨如郭兰、郭福等多为其徒弟。清末,三盛园停业。
  1912年,张七凤凰又在喧哗角南路西开设了德庆园饭庄,一直经营到1921年。1915年,张七凤凰之子张鸿林在喧哗角西路南开设鸿盛楼饭庄,为当时一流饭庄,1946年停业。解放后,张鸿林到国营交通旅行社当厨师,又带出了一大批德州名厨师。
  大的饭庄有经理、厨师、司账及店员,德州的小饭铺多是经理兼厨师,招收学徒当服务员,或一家人独资经营。当时德州最多的是馍馍铺,兼蒸窝窝头,有60多家。他们多数有固定的主顾,每天送馍到家,数量记在摺子上,集中算账。不少用户先付给麦子,后吃馍馍。也有的在街头摆摊售卖,但价格比先给麦子的稍贵。
新年头一口吃饺子
  没有饺子不过年,老德州人对年三十的饺子和大年初一的饺子,格外重视。
  “更岁交子”,新旧年在此时交替,饺子由此得名。年三十下午,孩子们放鞭炮的时候,也是主妇们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做出来。在德州,大年初一、初二的饺子也要在三十下午和晚上包出来。剁肉、切菜、调馅,家家户户的砧板声,大街小巷的鞭炮声,夹杂着或远或近的说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饺子一般包两种馅。一是素的,大年初一头一口,吃的就是它。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还有一说是这新年头一口必须吃素,是为了体现在新的一年里要自律和净化心灵。不管怎么样,这素馅儿饺子倒是凑巧合了现代科学饮食。全素饺子的馅儿其实并不比肉馅儿便宜,道理很简单,因为这馅儿的内容品种丰富,加工的方法不但精细,而且是各不相同,巧手的媳妇会让素馅儿吃起来口感柔润,而不至于渣渣粒粒的,一样自然地融入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素馅饺子一般要包上豆腐,吃着有福运,吉不可言。我家里有个老习惯一直留到今天,年初一的饺子里面,母亲总要有一个包进个钢镚,有一个包进个杏核,吃到的寓意新的一年“有钱”“有福”。
  一种是肉馅的,初二开始吃。
  年三十包的饺子叫团圆饺子,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忙活,其乐融融,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老德州一些讲究的人家,饺子包好后,以环形排列在盖垫上,要盖上一层黄表纸,再放上芝麻秆,叫做“驱邪避恶”,以防恶神偷饺子,因除夕夜丢饺子一年不吉利。除夕煮饺子时,每一盖垫都不准全部下锅,要留盖垫中心部分,表示富富有余,同时,要燃放几挂鞭炮,越响则认为越吉利。
  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充满“德州味儿”的传统美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 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