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016期 >> 第03版:人 物
悬壶济世 儒医风范
——记北京医院中医科原主任吕秉仁
作者:王倩倩刘平张晓航本报


吕秉仁为患者诊脉。


青年时期的吕秉仁(右)。


  个人简历
吕秉仁,1936年生,宁津县人,中国著名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医院高干及外宾治疗组主任,中医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副总编,《健康与疗养》编委。
  从医50多年,著作有《当代名医证治汇萃》《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且在世界医疗界首先提出“经络实质与人体电磁场有关”的学说,先后入选《中国名医列传》《中国中医人名辞典》等。
  初见吕秉仁,这位年近八旬衣着朴素,彬彬有礼的老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句话。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医专家,吕秉仁的大师风范凛于内而非形于外。
  跟随吕秉仁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不断有人走到他面前,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吕老”,这其中既有后辈医生,更多的是患者,他的口碑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已故著名生物学家高士其称其为“最好的中医大夫”。
  药草香中长大的少年,考入中医最高学府
  1936年1月10日,吕秉仁出生在宁津县一个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吕云飞,在清代咸丰年间就是有名的中医,长于诊治时疫,兼通针灸、外科,著有《天时论》《针灸捷要》《外科易解》《仙方密集》等。祖父吕梦村、父亲吕文成也都是有名的中医,在乡里颇受爱戴,吕秉仁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解放后,才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吕秉仁,已阅尽家藏的中医典籍。但他仍不满足,给上海世界书局写信,询问新出版的有关中医书籍的情况,书局以为是中医大夫,回信称“吕秉仁先生”,完全不知道他是个10来岁的小学生。
  吕秉仁爱读书,却不局限于中医药典籍,他的高祖父吕英福是清代一位私塾先生,家藏古书甚多。每天晚上,他都在煤油灯下读书,直到深夜才休息,连鼻涕都被煤油熏成了黑色。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周髀算经》等,吕秉仁都读过,这不仅培养了他的阅读能力,还激发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写作能力也提高很快。小学五六年级时,吕秉仁写了一篇题为《怎样抗灾救荒》的作文,老师认为不仅文笔很好,内容也很丰富,并且切中时事,便介绍给全校师生广为传看,一时间他成了学校里的“知名人士”。
  从小学到中学,吕秉仁一直酷爱文学,对鲁迅弃医从文的做法很欣赏,他虽出身中医世家,但一直想报考文学系。可填报志愿时,吕秉仁却犹豫了。“毛主席提倡为人民服务,搞文学不那么直接,当大夫看病更直接些。 ”吕秉仁回忆说,经过再三考虑,他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班主任知道他热爱文学,看到他填报的志愿时,非常诧异,连说“可惜了”。
苦读6年,从抄方开始逐渐成长为“最好的中医大夫”
  虽然家学深厚,但在北京中医学院就读的6年,吕秉仁一天也没敢耽搁,夜以继日地学习。除了例行的上课,他还抓住一切机会向老教授、老中医请教,或是钻进古代中医药典籍中汲取营养。“我的学问,一是继承了三代祖传的医术,二是在大学期间接受了名医秦伯未、董建华等人的悉心教导,三是读书采百家之长。 ”吕秉仁说。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为他从事中医药临床与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现在的医学系学生都是跟随导师在医院查房、坐诊,我们那时是‘跟师抄方’。 ”吕秉仁说,秦伯未和董建华二位老师对自己影响很深,自己的行医之路就是从给他们抄方开始的。秦伯未曾经是卫生部中医顾问,董建华是一个实实在在做学问的人。对二位老师,吕秉仁打心底敬重,每次出诊,等老师把病例写好,方子开好,他都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不懂的地方马上问,几年下来受益匪浅。“徒不如师,我学到的只是皮毛。 ”吕秉仁谦虚地说。
  勤学好问善思,吕秉仁成长迅速,医术日益精湛。曾有位82岁的老人,患有大叶性肺炎,高烧39摄氏度至40.3摄氏度,使用大量抗菌素后仍数日不退,痰培养抑菌实验表明,患者对多种抗菌素耐药。诊治的大夫感到为难,在病情报告中写道:“由于患者年龄大,肺炎范围大,以及对治疗反应不好等因素,有可能引起心脏、肾功能不全,脑供血不足及感染性休克等合并症,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并向老人在外地的子女拍发了病危电报。吕秉仁应邀参加会诊,了解病史后,认为患者属于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即施以解表宣肺清热化痰之剂,三剂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化险为夷,后经中药调理,不到三周病愈出院。
  吕秉仁不但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八纲,也借鉴参考西医化验诊断,他认为中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治疗方法灵活多样,西医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紧密,化验检查精细,诊断确切,两者应该取长补短。
  吕秉仁不但善用中药,针灸也是其长项。他在原南斯拉夫讲学期间,曾遇到过一位因车祸而导致小脑功能失常的患者。这个患者小脑功能失常多年,走路不稳,必须依靠拐杖行走,经吕秉仁几次针灸后,竟可以不用拐杖行走了。通过电视、报纸,吕秉仁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南斯拉夫,各地病人纷纷写信、打电话请他看病,甚至意大利、奥地利也有人慕名而来。
  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患病期间,曾请吕秉仁治疗,经其悉心诊治后痊愈,当时,他讲话虽然困难,但用颤抖的手执笔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之情“您是最好的中医大夫”。 1991年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老年人的健康卫士》为题,专题报道了吕秉仁的诊疗事迹,《名医辞典》《名医列传·当代卷》《北京名医》等也都有记载。
壮大中医,将3人的边缘科室打造成全院一块招牌
  1963年,吕秉仁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北京医院工作。 1972年,他被任命为中医科副主任。
  彼时的中医科,是北京医院最小的科室,处于边缘地位。吕秉仁刚到中医科时,整个科室算上他只有3个人,没有科主任,林青平医生任科秘书,还有一名医生叫李辅仁。从到中医科第一天起,吕秉仁就将科室的发展壮大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可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别说发展,连开展正常工作都相当困难。
  吕秉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没有医术过硬的医生坐镇,中医科就是个空架子。他想方设法,挖来理疗科的针灸大夫,接着又从健康报社调来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的师弟李文瑞,从北京人民医院调来米逸颖,从天津中心医院调来刘毅,从卫生部中医司请来老中医魏龙骧……这些人都是医术精湛、业务素质过硬、在病人中有口皆碑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加入,不断充实着北京医院中医科的业务队伍。一直到1994年,吕秉仁主管北京医院中医科期间,每年都要选调一批优秀的中医大夫。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中医病房和实验室,使中医科迅速成长为拥有四五十名医护工作者的大科室,并最终成为北京医院一块金字招牌。
  在吕秉仁眼里,中医科更像是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大步流星,每跨出一步都让他欣喜不已。
  吕秉仁始终心系中医药学发展,1983年11月,他写信给彭真委员长,分析了全国中医发展的现状,建议成立独立于卫生部的中医院管理局,在管理局建立前可于卫生部内增设中医副部长,制定中医法以保障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彭真委员长对此高度重视,及时转达给政府,逐步予以落实。
  因工作成绩突出,1982年,吕秉仁曾有机会调入卫生部,但他始终不愿意割舍自己为之奉献青春的中医事业,于是婉言拒绝,继续从事临床工作。 1983年,画家仉凤午为吕秉仁绘制了一幅长一米,宽0.5米的半身写意国画,题为《健康卫士》。
情系桑梓,退休后回乡坐诊造福乡里
  多年来,吕秉仁一直担任历届国家领导人的中医保健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干养生调理保健”体系,并广赴欧美讲学,传播针灸及中医药适用技术。 1999年,吕秉仁退休后,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并兼任中医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副总编,退而不休,继续在中医药领域发光发热。
  对于老家宁津,吕秉仁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有他幼时的玩伴,也是他少年时期梦想起飞的地方。因为有许多亲朋旧友,吕秉仁时常回乡探亲,并利用这些机会帮乡亲们看病,也经常有老乡慕名来北京就诊,每次他都耐心接待。
  退休后,吕秉仁推掉了北京很多医院的高薪聘请,却与宁津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建立了联系,每个月都抽时间回来坐诊。“我回来给乡亲们看看病,省得他们往北京跑了。 ”吕秉仁如是说。虽然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每月回宁津坐诊,吕秉仁从未间断,直到2011年,因为老伴儿生病,才不得不结束。“我现在老了,不能继续为家乡人民服务,实在惭愧。 ”言语中,他满是遗憾。
  在宁津坐诊时,有个姓崔的患者,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被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吕秉仁的精心调理下痊愈。直到现在,这位患者仍心存感激,每年都自己开车到北京看望他。“咱德州人心眼实诚,一点恩惠都记在心上。 ”吕秉仁说,德州人的憨厚朴实、待人诚恳刻在骨子里,自己始终不敢忘本。
  谈及家乡的发展,吕秉仁非常高兴,说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德州的新变化,一条条通衢大道纵贯南北,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就连记忆中的小村落也全变了模样,他为家乡的可喜变化感到由衷地自豪。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刘平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王猛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悬壶济世 儒医风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 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