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第三方支付监管:究竟要动哪块奶酪



  基于支付业务演化出来的多重面孔引起了监管层的担忧,一套“过顶传球”的闭环系统是否完全不存在道德风险,再一次被摆到了桌面上——
  “信用卡还款、水电缴费我都用支付宝搞定,这下子要被赶回银行平台了? ”7月31日,央行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征求意见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诸如李晶(化名)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死忠用户”的一片质疑和困惑。
  《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余额支付限制、身份验证的规定让消费者感到深感不便。仅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的业务演化出来的多重面孔引起了监管层的隐隐担忧,一套“过顶传球”的闭环系统是否完全不存在道德风险,再一次被摆到了桌面上。
  一方面,技术创新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伴随创新而来的无界膨胀也向监管和秩序发起了挑战。便捷与监管这一博弈主题究竟如何寻找到平衡点?

用户叫苦监管喊屈


  《征求意见稿》一出,反应最大的当属消费者,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几重限制上,包括单日及全年累计支付限额、对身份基本信息的多重交叉验证、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之间转账仅限本人等规定。
  “剁手族”纷纷表示,目前绝大部分消费、转账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APP实现,按 《征求意见稿》规定超出部分跳转网银后,将难以在移动端一键完成支付。有网友发现按照意见稿,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来进行交叉验证身份,这无疑人为提高了使用门槛。
  这一厢用户在大吐苦水,那一厢监管层也颇感委屈。
  《征求意见稿》出台的第二天凌晨,央行就火线回应“5000元消费封顶”的解读系误读。央行称,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在用户消费过程中并未限制额度。央行用数据进一步做出解释:2014年98.5%的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消费、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不超过20万元,99.72%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余额用于购物消费不超过10万元。
  由央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协会亦于近日公开指出了此番《征求意见稿》出台的背景,其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与各类电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行业快速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风险及隐患,对消费者资金安全形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动了谁的奶酪?


  梳理《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此番新规直指第三方支付机构“神秘的”沉淀资金与逐年繁衍起来的隐性清算功能。意见稿一旦实施,与其说损害了消费者的便利性,不如说在一定程度上动了第三方平台“野蛮生长”的奶酪。
  随着互联网金融近年来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内的确存在部分机构为P2P、众筹平台提供资金托管服务等游离于支付牌照之外的业务。不甚透明的资金池由此形成,部分平台甚至将这些沉淀资金腾挪至理财、信贷等业务。
  此外,独立于央行清算体系之外的隐性清算体系也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内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划拨在各银行所开设账户的资金,实现内部的资金轧清,从而轻易的绕开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监控。
  在监管层来看来,依托于网络支付形成的这套闭环系统,如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生怕一个局部崩塌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意见稿中的这一规定由此而来,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的无界运营时代或将结束。第三方支付由此将回归通道本质,更多的体现金融中介服务商的概念。

监管与创新之辩


  2010年6月,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实施正式监管。从2011年5月26日发放第一张 “支付牌照”开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便不断演化和创新,监管层陆续公布的监管法规囊括了方方面面。
  此前,监管层并未亮出 “枷锁”,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在现行规定下蓬勃发展。直至去年,央行向多家第三方机构下发了《支付机构网络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草案,关于风险控制与模式创新的规模性争议由此而来。一年后,央行再次针对第三方支付管理征求公众意见,条条框框的增加难免引发公众的又一轮猜测。
  有多年P2P行业从业经验的金马甲总裁、金宝会平台负责人樊东平分析,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是规范市场行为的一个过渡,将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有条件的准入清算业务,实行审批制度,“但绝不意味着能像现在一样,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能变相做清算”。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站在金融创新的角度评价。他认为,以移动互联为基本平台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是在支付功能上的变革,使人们享受了高效率交易,是历史的趋势。“限制第三方支付会阻碍金融创新、大众创业,会阻止和扼杀创新”。
  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观点本质上都是在探索金融监管与创新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建议的那样,在模式瞬息万变的环境下,金融监管也需与时俱进。监管本无可厚非,倘若尝试摒弃用传统的逻辑来制定规范,更紧密的与新兴技术结合在一起,或许能探索出一条健康的平衡之路。 据新华网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三方支付监管:究竟要动哪块奶酪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5 版:看天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