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供销社:下乡给农民打工
作者:梁希东任立松本报
  扛着“供销社”字号的种田大军,正投入极大的专注和资源,潜心种田、扎根农村,为我市回答着“谁来种田”这个现实而紧迫的“三农”问题。

核心阅读


  9月20日,第四届太博会召开。签约名单上,赫然出现了市供销社牵头招商引进的3个项目:由中国供销集团与德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签定的德州新型城乡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供销(海南)实业总公司同市供销合作社签定的中国智慧(德州)社员城供销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供销(海南)实业总公司与乐陵市人民政府签定的中国智慧(乐陵)社员城项目。
  3个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将以中国智慧(乐陵)社员城项目为龙头,整合起全市供销系统的土地、经营网点和业务骨干等资源,通过共同建设二级配送中心,新建、改建、修缮其遍布城乡的日用品、农资、烟花爆竹等经营网点,打造一个崭新的农村供销流通新体系、新模式。
  暌违多年的供销社,仿若带着王者归来的气势,再度出现在公众视线。这个当年掌控着“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流通主渠道的“最牛单位”,在品尝了辉煌、落寞甚至被遗忘的百般滋味后,眼下正从扎扎实实服务“三农”中,彰显出新的价值和作用,成长为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种地。 ”在德城区迎宾路5号,在外墙略有斑驳的办公室内,市供销社主任刘学森正精神饱满地向记者阐释着供销社的新角色。
  自2010年开始,我市17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角色大转变——从简单的购销到托管农民的土地种田。简单理解,就是供销社承包农户的全部或部分农活,粮食归农户所有,供销社领取农户支付的工钱。
  截至9月底,市供销社已经托管土地106.7万亩,服务农户10万户,并实现每亩增收20%以上。
  在刘学森看来,这是新一轮土地改革和城镇化给供销社释放的政策红利,也是供销社一次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抓不住,供销社极可能彻底失去广袤的农村市场。

从天上到地上


  “一说起供销社,人们第一句话是‘供销社还有吗?’第二句话是‘供销社是干嘛的?’”谈及此,市供销社副调研员王洪国语露尴尬。
  这不是一句戏言。在过去长达20多年时间里,供销社正在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遗忘。
  这与其当年的“牛气”形成了强烈反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因其掌握着“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流通主渠道,成为农村最火、最牛的单位。
  “商品紧缺,必须凭票购买,买东西还得求人。 ”现年73岁、家住德城区的刘洪禄老人对那一段过往记忆犹新,彼时,供销社一个小小的售货员却是社会上十分吃香的职业,如果有家人当上售货员,这个家庭也会成为街坊邻里羡慕的对象,因为所有家庭成员都能沾上光,买东西更容易、方便。
  但好景不长,随着烟草、石油、食盐等多个优势项目从供销社分离,以及国家相继实施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消国家统购统销制度,供销社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核心商品的专营权和垄断权,地位一落千丈。而市场经济下,产品经营、价格全部放开,供销社在竞争中溃不成军,个体商贩走街串巷,以更低的价格主动上门推销商品,而带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供销社职工还习惯于坐等农民上门;个体户挣多少赚多少,供销社一分钱的利润都要掰两半,除了现时成本,还要养活庞大的退休群体,供销社陷入连年亏损。
  王洪国说,那段时期,供销社连工资都发不下来,很多职工开始“停薪离职”,自谋出路,基层供销合作社则陷入“网破、线断、人散”的境地,历史包袱、人员工资、养老保险等不稳定因素的骤然增加,让供销社成为各级重点关注的“信访大户”、“困难行业”。 (下转4版)
   □本报记者 梁希东 任立松 本报通讯员 昝永进 刘春梅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供销社:下乡给农民打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州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