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笔墨诗书写华章
——记著名作家、书法家孙春亭
作者:张晓航实习生李昊林

孙春亭(左)与本报记者合影





  

个人简历


  孙春亭,字龚辰,号贝乡耕人,书剑斋主,1943年生,山东武城人。系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南明湖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老年书画》报主编。出版有电视文学剧本集《野蔷薇》、诗集《昨夜风》、散文集《岁月真情》、诗书集《孙春亭诗书艺术》、诗词集《孙春亭诗词联赋选》等专著。履行自书自诗,数十载无间临池,笔耕不辍;有识者评其为“诗人书法家”。
  其自撰诗联词赋书作均在济南大明湖、章丘白云湖、水帘峡风景区等地有展示或勒石、刻木。在《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山东文学》等媒体多有诗书作品发表,《羲之书画报》《神州诗书画报》《书法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有专题介绍。于《文化交流》《中国老年教育·书画艺术》《大众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书画家文章数十篇。
  8月28日,一个美好的秋日,记者站在大明湖畔被称为 “江北第一楼”的超然楼上。抬头看去,晴空如洗;眺望远方,碧波荡漾;湖面上芦花飞舞,水鸟蹁跹。同行的当地人说,这是大明湖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源源汇众泉之水,浩浩吞济泺之洪。北枕鹊山,南拥濯缨,自北魏成其貌,于盛唐扬其名……”超然楼里第五层的一面墙壁上,一幅书文作品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作品名曰 《大明湖赋》,细品之,可谓构思精巧、情真意切、笔走龙蛇、酣畅淋漓,洋洋洒洒六百零一十二字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与文学造诣。而这位作者,即是本期“德行天下”的采访嘉宾孙春亭先生。
  标题中,记者给予先生的称谓为 “作家、书法家”,但其实,其创作领域之广已经难以用这两个词来概括,诗、散文、电视剧本、书法,在这些领域,先生都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初见孙春亭先生,便被其潇洒、干练、儒雅且充满活力的气质吸引——虽已逾古稀之年,却对久远往事细节依旧记忆深刻,走起路来连 20来岁的小伙子都跟不上——所谓 “潇洒于外而秀质于内,神采于面而锦绣在胸”。
  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里,伴着一口浓郁亲切的乡音,孙春亭讲述着他的故事,分享着他的感悟。

水韵童年


  武城县老城镇东屯村,一个充满灵气的小村庄。说它有灵气,是因为从这儿走约3里路,就能看到运河,有水则灵。 1943年,孙春亭就出生在这里。
  “那时候的河水十分丰沛,房前屋后也有很多池塘,我家更是三面环水。”在孙春亭的记忆中,水给他的童年平添了很多乐趣:夏天下水摸鱼、赏荷花、听蛙鸣,冬天玩雪溜冰。水,俨然称得上是一位朋友。
  孙春亭自幼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则是读过私塾的人,能读书、善写字,经常为邻里街坊写春联、中堂。那时候父亲经常教育他: “好儿孙必读诗书,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在父亲影响下,孙春亭喜欢读书,对古诗文更是热爱,课业成绩也一直不错。 1956年,孙春亭考入了在当时颇有名气、令人向往的运河中学,成为全村唯一的 “上榜者”。此时,父亲是最高兴的那一个,他倾尽自己多年积蓄,为孙春亭订做了一套卡其布中山式棉制服,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十分奢侈的,但在今后的几年,孙春亭却是校园内穿得最时髦却又最邋遢的那个, “因为只有这么一件好衣服,穿上后舍不得换,时间一长就又脏又破”。
  那一年,运河正发大水,而孙春亭要到十几里外上学,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于是,一叶小船承载着他的成长,一支长篙丈量着他的脚步,梦想,在水韵中升腾。

军旅生涯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孙春亭或者说整个中国,陷入了一阵迷茫,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吃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最真切的难题。高二那年,孙春亭离开了校园来到了部队。 “说当兵为报国有点大,最现实的好处是能有饭吃。”对于这个选择的原因,孙春亭很坦诚。于是1961年,他从水韵家乡来到另一个富有水韵的城市——济南,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孙春亭所在部队为驻防济南的空六军,岗位在雷达站指挥所。服役第一年,孙春亭还觉得新鲜;而到了第二年,身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又从事着单调工作的孙春亭有些苦闷惆怅。为排解这种情绪,孙春亭买了一把二胡,这花光了刚入伍时乡里乡亲接济他的钱。而后,他开始自学。不曾想,他的技艺进步飞速,很快竟能登台演出。孙春亭再接再厉,拾起了儿时养成的对诗文的爱好,业余时间开始写一些小诗,战士的衣食住行、练兵演习等都在他的笔尖流淌,诸如 《红色标图笔》 《月下投弹》 《新春巡逻》等优秀诗歌作品问世。后来,他的诗作频繁见诸 《前卫报》 《空军报》等,并多次获奖。文艺特长让孙春亭苦闷的心情得以缓解,同时引起了部队领导的重视,后来,他被调往部队宣传队,长期从事文艺创作。
  军旅生涯这些年,让孙春亭的文字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也就是在此时,他正式走上了 “诱人却又折磨人”的文学创作之路。

影视之路


  1969年,复员后的孙春亭来到山东广播电台; 1972年,他又去往电视台。这期间,他做过人事工作、当过新闻记者编辑。但不论走到哪个岗位上,孙春亭都笔耕不辍,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涵盖诗词曲赋、散文、随笔等各个门类。
  由于当时正处文革时期,孙春亭这般纯粹的爱好,却为他招来许多是非。有人指责他 “只顾捣弄四六句”,有人说他 “走白专道路”,也有人批评他 “不联系群众”,甚至因为他身材细长瘦弱、不修边幅而被批为 “小资情调”。那时候,孙春亭的心里有一股落寞与艰涩。
  而在家中,孙春亭的生活则非常清苦。一家四口挤在被称为 “贫民区”的两间平房里,冬天冰冷、夏季燥热;两个儿子正读中学,孙春亭不忍与他们 “争夺”写字台,便一直在床上读书写作直到深夜;尽管他动作很轻,但妻子还是经常被灯光与翻书声吵醒,每当这时候,孙春亭都满怀歉疚地放下书本,躺在床上在脑中思索继续完成创作。
  所有苦难艰辛都没能阻止孙春亭在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江南北,这个时期,电视艺术开始兴起。 1981年5月,山东电视台成立 “山东省广播电视艺术团”,专事电视剧创作,孙春亭被调往电视剧编辑的职位,走上了电视剧创作的道路。
  这条路对孙春亭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 “蹒跚学步”。在 “学步”过程中,他以 “负重登攀的挑夫”自勉, “一步一步,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风、雨、云和着汗水”。
  孙春亭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诗歌、散文的表现特征融汇到电视剧本中,形成了一种清新飘逸的散文式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细腻真挚的笔触,优美流畅的镜头语言,勾画出一个个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1982年至1984年度全国 “飞天”奖、 “金鹰”奖的评选活动中,山东电视台连续三年分别夺得第一名,电视剧创作达到一个辉煌期阶段,这其中就有孙春亭的心血。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张晓航 实习生 李昊林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笔墨诗书写华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