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0718期 >> 第01版:新闻
乐陵商帮在天津
作者:尹滨任立松本报

乐陵籍的集装箱码头装卸队队长苏现凯(中)在工作中。王志伟摄



  在天津,近10万名淘金者来自乐陵,他们给天津的商业文化注入了诚信、厚道的品质,也给德州借势京津发展培养了人脉资源。
  眼下,天津这座城市正在被一群操着乐陵口音的外乡人影响着。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近10万乐陵人在天津创业,他们遍布天津市的街头巷尾、码头港口,涉足行业颇广,成为牵动天津的一根神经线。
  有人这样描述乐陵人在天津的影响力——如果乐陵人明天睡懒觉,天津港会陷入瘫痪、塘沽的交通会失常,甚至连老百姓吃馒头都成了问题。
  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目前,在天津港,来自乐陵的劳务工人就有5000多名,是天津港各大劳务群体中最庞大的一支;在塘沽,每5个出租车司机就有3个乐陵人;而遍布天津市区街头巷尾的馒头房,十有六七都是乐陵人的。
  乐陵人为什么选择天津?打开地图,或许不难理解:自乐陵北上,第一个繁华之地当属天津,由于地缘相近,随着上世纪80年代人们思想的解放,乐陵人选择了津门淘金,亲戚影响亲戚,朋友带动朋友,抱团式地扩张,让乐陵人迅速聚集成天津一支不可小视的商帮。
  天津为何选择乐陵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最早沾染津门海风的家乡人,又将给乐陵乃至德州带来什么? 7月7日,本报记者跟随采访团奔赴天津,走近他们。

  “亲带亲,邻带邻”抱团式扩张


  天津市河东区九尾路,街面不大,却也人来人往,因着周围的几个社区,这里已经成为一条商贩集聚的便民街。张海广的齐鲁兴隆馒头房就位于这条街道上,从早到晚,来他店里买馒头的人不断,最忙的时候,队伍能排十几米远。
  从1996年来到天津,张海广依靠一家小馒头房起家,从一个个馒头里,蒸出了财富,成为“开着法拉利的馒头老板”,在他的带动之下,蒸馒头已经被扩展成一项家族的营生,在天津,挂着“齐鲁兴隆”招牌的馒头房已经多达60家,经营者都是投奔张海广的亲朋好友,借助兴隆馒头的名气,在天津街面开疆拓土。
  据乐陵市黄夹镇商会天津分会副会长赵华新介绍,乐陵人已经在京津塘地区拥有7000多家面食加工点,每年的纯利润高达20多亿元,“馒头大军”已经是乐陵三大劳务输出品牌之一。
  诀窍却并不稀奇:用家乡最优质、最放心的面粉,不用任何添加剂,不在品质上搞小动作,“良心活儿”让乐陵馒头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获了天津人的胃口,也带给乐陵人丰厚的财富回报。
  在天津,另一个群体也早已嵌入市民日常的生活之中了,那就是活跃在塘沽一带的出租车群体。 43岁的崔秋增已经在塘沽开出租车10余年,据他介绍,天津3.2万多辆出租车中,一半以上是乐陵人在驾驶,司机更是超过了2万人。
  当初,从土地中尚未完全脱离的农民,没有创业的资本,打工又不足以满足致富的渴求,于是开出租成为乐陵人挣脱贫困的不错选择。开出租车之前,崔秋增的全部积蓄不过2万,而依靠着开出租,他现在已经在天津买了房,还赚进2辆车。
  事实上,很多年前,类似的故事就在乐陵流传开来,这对于渴望富有、不甘人后的乐陵人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乐陵人进入天津,踏入出租车行业,接力完成更多的财富故事。

“乐陵劳务”叫响天津

  回溯乐陵人的天津创业史,港口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如今活跃于天津各个行业的乐陵人,许多人入津的第一落脚点是港口或依附于码头生存,然后由港口走出,进而涉足更多行业。
(下转6版)
□本报记者 尹滨 任立松 本报通讯员 李玉胜 贾鹏 王志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商帮在天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