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春节过后,我市逾七成农民工不再远赴他乡,而开始选择省内务工,更多人选择留在德州——
“候鸟”缘何不再南飞?
——德州农民工返乡就业探因

2月19日,农民工正在招牌林立的劳动力市场观看招工简章。王倩倩摄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一大早,家住庆云县庆云镇的24岁农民高超就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到德州,与前几年从德州转车北上北京、天津不同,从去年开始,德州成为高超外出打工的终点站。
  近年来,像高超这样从大城市 “回归”,留在“家门口”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据市人社局调查显示,2012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5%的人选择在省内城市打工,其中更多人选择留在德州,以德州为主的省内城市已成为我市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地区。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务输出大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那么,是什么因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留下来?

  

工资待遇提升,留住农民工“出门”脚步

  “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工资待遇这一块,出门在外谁不想多挣点钱啊! ”家住德城区于官屯社区的于立伟道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声。
  于立伟今年24岁,专科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打工,已经有3年了。于立伟说自己在北京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过去在德州很难找到工资这样高的工作,所以虽然想回来,但一直犹豫不决。
  “回家过年时听朋友们说在德州的厂子里现在也能挣3000多元,就想着回来看看,如果能找着差不多的就不回北京了。 ”市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多数企业给普通工人开出的基本工资都在2500元至2800元,加上加班费应该不止3000元,这让于立伟很动心。
  “现在农民工的基本工资,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有差距但不大。 ”市职业介绍中心朱建华科长介绍称。自2010年开始,我市劳动力市场出现萎缩趋势,“用工难”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间互相争夺劳动力给农民工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收入的增长。 “最直接的体现是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从原先的1000余元涨到现在的两三千元。 ”朱建华认为,“用工荒”促使企业采取提高薪酬的方法以吸引更多的务工者,使得近年来我市农民工工资涨幅明显。
  据市人社局提供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薪酬为2840元;70%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在2500—3500元之间。有些专业技术人才薪资超过4000元。
  农民工得到的实惠不仅仅是能够看得见的工资,还有渐渐优越起来的待遇。
  免费提供食宿,每月享有4天公休,提供五险,带薪休假等等过去难得一见的招聘条件也开始成为许多招聘简章上的关键词。
  “除了免费住宿、公休外,我们还提供生活补助、派发年终奖。 ”为招徕到自己心仪的人才,新盛食品厂今年的招工待遇“加码”不少,甚至从解决工人洗澡、免费上网这样的小事入手,打起了“温情牌”。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乃至用工企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园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待遇不断提高、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工资待遇的提升,留住了农民工“出门”的脚步,在权衡了“走”与“留”之间的得失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选择了留下。

  

挣钱顾家两不误,“候鸟”还巢好处多

  农民工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或过年过节时返回家乡,外出打工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候鸟”。工作机会多、工资待遇不低、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家门口”打工的众多优势引得“候鸟”纷纷还巢。
  而能让还巢的“候鸟”有活干、留得住从根本上讲是对德州经济发展的结果。
  “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就业,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的发展。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是“候鸟还巢”的核心动力,没有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农民工返乡就业等于是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10+3产业园区建设、两区同建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两区同建作为各县市区 “三农”工作的抓手,坚持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土地统筹“三位一体”。产业园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起来,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民就近获得收入。
  平原县王庙镇36岁的霍大姐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当上工人,自从王庙镇实施了两区同建后,霍大姐所在的村庄统一盖起了楼房,在老宅基地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建起了纺纱、服装、酿酒、机械加工等十几家企业,霍大姐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成为恒丰纺织公司的一名工人,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家乡同在平原的崔静,已在外地打工10余年。今年,她决定不再出远门。
  “除去生活花销,在这里与在外打工所得的纯收入差不多,甚至剩下的还能多些。 ”崔静原来在青岛的一家玻璃钢厂打工,一个月工资2500元左右,她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找到一份帮厨的工作,一个月底薪也有1700元。“与原来的工作相比,活轻省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离家近,回去方便。 ”崔静觉得很值得。
  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成为农民工选择留在“家门口”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宁津杜集镇的孟丽华,已在外地打工5年,当过收银员,干过餐厅服务员,进过工厂。“没结婚时觉得还好,南方的工资挺高的,工作也不算太累。但结婚有了孩子后,再到外地打工就觉得日子不好过了,天天想孩子,怕她磕着、碰着,担心她生病。 ”
  去年初,孟丽华回到老家当了一名纺织工。 “在家门口打工,吃住不花钱,还能天天见到孩子,当然比出去好了。 ”工作好找、挣钱顾家两不误,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权益得到保障,家门口务工更踏实

  2月19日,在权衡了十几个岗位之后,陵县于集乡的王海最终敲定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公司的一份电焊工职务。王海告诉记者,他也曾想过出门打工,但是总觉得出去不稳妥,害怕自己的就业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在家门口就业,让他心里踏实了很多。
  王海的“踏实”得益于我市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市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打击非法用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增强,这给农民工的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来自夏津的林文夫妇也选择留在家乡打工,然而他们却有着另一番考虑。林文告诉记者,他们的孩子今年4岁,过两年就该上学了,他们想尽快在市区安定下来,也让孩子拥有城市户口,可以在城市顺利入学。目前,对于林文夫妇而言,这早已不是不可触及的梦。 2月18日,我市公布2013年一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入住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居民可自主选择城镇居民户口,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尤其去年11月28日,一纸《德州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市区的条件被放宽,这让林文夫妇这样的新生代务工人员对家门口就业有了更多新期待。□本报记者 任立松 见习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姚丽敏 牟永来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候鸟”缘何不再南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