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全链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近百亿元
“链”出新动能 逐绿向未来

高端碳纤维制品生产线搬迁改造项目效果图


山东鼎晟复合材料制品车间切裁操作。记者刘潇摄


氢普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记者刘潇摄



山东鼎晟复合材料预浸料生产。记者刘潇摄


氢普(德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门口


  记者刘潇通讯员周月冉霍雷
  11月27日,新能源车辆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交流会召开,500余名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参与,研讨新能源车辆行业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天衢新区围绕特色产业精准布局,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就这一产业而言,目前涵盖了新能源车辆、太阳能、风电装备、氢能、特色金属材料等8种行业,这就像8条精准赛道,我们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每条赛道发展,促使它们蝶变升级。”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说。
  数据显示,今年,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60家,前三季度实现产值近百亿元,超过了去年同期收入,一条科技引领带动、新兴行业突出、主导行业升级的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

  新兴行业有活力
  最近,由氢璞创能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单堆200kW燃料电池成功下线。“这款电池是我们为三一重工湖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专门开发,用作49吨氢能重卡发动机,其各项性能和指标均在行业领先,但生产成本却降低一半以上。”氢璞创能科技集团副总裁管晓飞说,此项研发尚属行业首创,成功解决了多堆集成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低、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
  氢璞创能是燃料电池行业头部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的自动化生产,并长期为东风、飞驰、陕汽、三一、大运、开沃等主流车企提供配套服务,拥有100余项专利技术,参与了22项国家及行业燃料电池标准的制定,目前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018年,集团布局设立分公司,成立氢普(德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正式落户新区。在管晓飞看来,新区是集团打造的一个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基地总投资15亿元,建设了国内首条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产线拥有自动点胶、在线CCD检测以及机器人自动叠堆等功能,年产能达2000多套。”
  燃料电池电堆开发是一项新兴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性能优良等优点,在重卡、叉车、公交车等领域应用广泛。以氢璞集团开发的单堆200kW燃料电池为例,将其安装到三一重工的新一代氢能重卡上,加满燃料一次需10分钟,续航能力达400公里,不光驾驶性能优于普通卡车,排放物也只有水。“200kW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被攻克后,德州公司的订单接踵而至,近期,我们正在加班加点抢工期,全力以赴保证手中的订单按时交付。”氢普(德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纪福群介绍,根据公司最新财务数据,今年的总销售额有望翻番,“我们现在厂区内建有加氢站,并组建了燃料电池物流示范运营车队,未来将在新区探索更多‘氢能+多种业态’融合的路径。”
  眼下的新区,不仅有依托氢普打造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更有株丕特、联洋新材、华业电气、海天机电为代表的风电装备制造商。以海天机电为例,企业在已有高端建筑装备基础上,进军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以制造新型风电混塔设备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前10个月企业营收中风电装备占比60%。“我们生产的混塔设备用于生产风电混塔的塔筒部分。”公司董事长于海滨说,为保证设备性能,研发团队历经3个月技术攻关,使用其生产的塔筒构件,不仅一次成型、误差小、造价低、稳定性好,而且承受的塔高比传统风电塔高50米以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氢璞和海天上演的故事,只是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愈加生动丰富的一个缩影。
  新区成立后,紧紧抢抓国家实施“双碳”目标、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机遇,聚焦“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抓住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风口,不光引进了一批新兴项目,还培育了一些新兴行业。“最近,新区由省级绿色工业园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在这里,我们已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念植根于内心深处,并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形成了不少典型做法和经验。”李涛说。

  补链强链添实力
  产业如何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除了发展新兴行业,更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做文章。
  11月22日,天衢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再添新军,威发新能源项目和安徽电气纤维新材料项目签约,总投资逾17亿元——
  威发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超7亿元,采用化学储能技术,进行整体储能系统集成,在光储充一体能量管理系统控制下,有效收集多余的绿色电能,打造世界领先的储能系统行业标杆。
  安徽电气纤维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加弹机、纬编机等纺织设备及聚酯新材料、弹丝面料等产品,其中出口产品约占20%,预计3年后全部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
  时下,一个个落地的优势项目,正在转化为构成产业链的实实在在因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全区主导产业之一,我们拿出了顶格标准、满格状态和真格举措,每年年初,都会制定一份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然后组建专业团队走南闯北,围绕产业布局精准招商,以加快完善延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负责人王传禄说。
  对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通过补链延链添实力的主要路径有两方面:一方面向各大头部企业重点招商,另一方面则是全力帮助现有企业升级,让他们走得稳、跑得远,促使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8条赛道中囊括了高分子及复合材料行业,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扶持下,目前该行业发展成果显著,形成了以鼎晟复合材料、温多利遮阳材料、德润新材料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医疗、装备制造等各领域。
  近日,在山东鼎晟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忙碌生产。“公司自2000年建成投产至今,始终深耕碳纤维材料领域。”公司相关负责人袁天雨称,实际生产中,他们以高性能碳纤维为主要原材料,再加工成碳纤维单向及双向预浸料、单向及双向编织布、复合材料制品。目前已形成核心专利技术30余项,研发的专用纤维预浸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
  山东鼎晟复合材料是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龙头企业,当下发展势头迅猛,原有厂区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为更好延长补充产业链条,今年9月,公司开始筹划搬迁发展规划,启动了高端碳纤维制品生产线搬迁改造项目,“项目分为三期进行,总投资4.77亿元,多亏了帮包部门积极协调,最快时间内,我们完成了一期120亩土地指标的征订,预计建设年产400万平方米高端复合材料预浸料生产线、1000吨环氧树脂生产线、600吨高端复合材料生产线,以及一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专为链上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袁天雨说,目前,一期正在走环评和项目备案等手续。
  为推动快速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此前,天衢新区实施重点产业强链行动,研究制定《天衢新区关键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区域首位度。“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举例,我们制定了一把手帮包方案,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帮助企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推动产业聚链式发展。同时,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李涛表示。目前,全区培育的新能源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

  修炼内功蓄动力
  新能源新材料既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被誉为“制造业基石”,随着产业不断升级,高新技术竞争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下,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决定着产业发展速度。”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负责人翟文君说。
  山东德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非织造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无纺布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用品、高端擦拭用品、家庭用品及工业产品。11月27日,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的分切工段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设备上进行全自动分切前的技术操作。“目前,我们从建厂初开的1条生产线已增至8条,前10个月营业收入为1.52亿元,在整个行业内属于前列。”在公司负责人陈治伸看来,这得益于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内引外培人才、建立科研实验室,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对企业总产值贡献率达60%以上,从而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持续扩大企业产能。
  紧紧扭住创新“牛鼻子”的还有山东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11月28日,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标准生产线上的机器正开足马力,全力运行。生产线外的展示台上,摆放着公司最新研制的各类新产品。“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高效气电立焊药芯焊丝,主要应用于像船舶外壳板、桥梁箱式腹板及大型储罐侧板等中厚板的焊接设备中,具有大能量输入、飞溅小、送丝稳定、基本免脱渣、焊缝成形良好、低温下高冲击韧性等优势。”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乔吉春告诉记者,曾经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此次新品研发成功,有助于打破垄断、降本增效。
  强大的新品研发能力与企业创新建立技术中心密不可分。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于2005年,集设计开发、研制、生产、检测于一体,曾被评为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今年,又成功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如今,技术中心研发场所达2000平方米、中试车间3000余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新产品和工艺研发数量维持在年均100种以上。并先后斩获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焊接材料、国家创新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
  近年来,天衢新区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动力策源地,形成了聚集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多类平台矩阵。数据显示,全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115家,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创平台42家,占比40%,数量最多。“我们实地走访企业,及时为他们嫁接高校科研院所高端智力成果和金融机构资金资源,同时强化服务意识,积极组织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申报省、市两级科创平台。”翟文君称,通过平台建设,整个产业链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
  翟文君认为,眼下,在科技创新加持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依托国家政策“随波逐流”逐步向精细化、专业化迈进,从被迫“找技术、找合作”向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发展。“像新能源车辆行业这样的交流会,我们举办的频次高、力度大,借助一次次盛会,新区企业近距离与全国顶尖专家探讨,双方结出了创新果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之路上走得更深更实。”翟文君说。山东德润新材料车间工人操作卷绕工序。记者路龙帅摄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链”出新动能 逐绿向未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专题】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