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53人,数量居全市第二
揽四方英才 聚创新动力

英才家园人才公寓


山东奥冠公司德国专家指导生产


  记者李榕通讯员苏杰石红红
  38岁的叶林是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2019年他和200余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员工从北京西城区来到天衢新区。他最初顾虑很大,如今,他在德州安家了,幸福感倍增,干劲儿更足了。
  在新区,像叶林一样的人才有很多,他们被这所城市,更多的是被城市的产业、科研等资源吸引,属意城市的发展前景,扎根这所城市,在付出与收获中创造价值。
  广聚四方英才,汇集发展动力。多年来,天衢新区始终坚持敞开怀抱广纳四方英才,做人才的避风港、圆梦地,全力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今年我区新增各类人才3000余人,目前全区集聚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53人,数量居全市第二。
  多维赋能 集聚高端人才
  11月7日,位于天衢新区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办公区,18号楼前“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的牌子熠熠生辉。室内,齐鲁工业大学国家级人才团队骨干成员杨云军和团队人员正在忙着做课题实验。
  “每周一半的时间在齐鲁工大长清校区授课,一半的时间在新区进行项目研发,已经习惯了济南、德州两地奔波。”杨云军说,团队主要进行环境污染处理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与德州乡盛食品、山东德源食品、山东还原新材料、德州油普环保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
  眼下,杨云军正在进行新型、高效的灭菌技术和保鲜技术的研发。“因食品保鲜而导致的销售半径较小等问题,成为德州扒鸡‘破圈’的首要难题。”为此,杨云军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发食品领域专用的“高浓度臭氧水、高浓度等离子氢水制备技术及拉曼全定量分析技术”,破解扒鸡保鲜难题。“目前,该项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将该技术吸收转化,进而形成行业标准。”杨云军说。
  不只是杨云军,自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新区以来,采用“大科学家+核心研究团队”的方式引进人才,目前已有肖加奇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带领的7个研发团队、9个项目、百余名科研人员顺利入驻,已与10余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涉及生物制药、高端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
  主动作为,借助平台让更多人才集聚新区,这样的生动事例越来越多。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区一家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锂电池的企业,产品出口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助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企业引来了2名博士后,目前正进行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的技术攻关。”该公司副总经理孙浩说,目前公司设有国家级CNAS检测中心,拥有一支由德国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与中国工程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正是得益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企业才能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企业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0%。”孙浩说。
  近年来,天衢新区立足国家所需、新区所能、发展所向,着力构建多维度、高能级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汇集。其中,依托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园区”等重点平台,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层人才落户;瞄准全区电子信息等6大主导产业,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平台9家,建立中机寰宇等企业就业见习实践基地20余个,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
  外引内育
推进“四链”融合
  招揽人才,平台和策略缺一不可。
  2月28日,“德州天衢新区驻京人才联络处”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依托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市驻京人才飞地),新区定期梳理发布人才项目需求,定点组织供需对接推介,促进项目落地精准匹配。
  新区紧邻京津冀,背靠省会经济圈,在享受着交通区位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资源短缺、人才“虹吸”外流的现实问题,在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上显得有心无力、阻碍重重。
  对此,德州乡盛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丁艳文深有体会。作为一家专注于鸡肉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知名食品企业,乡盛食品极其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但最大的发展痛点是高精尖人才紧缺。“我们于今年年初入驻‘北京人才飞地’,通过平台对接,招引了研发、用户管理等方面人员,破解了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丁艳文说,以研发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无须来德州,可在北京完成技术、产品等项目立项,在德州实现项目落地、转化,实现了人才便捷生活、自由流动。
  类似的合作,在我区并不鲜见。天衢新区充分利用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的特殊区位优势,吸引区内奥链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德州恒力电机有限公司、山东伯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驻,有效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科创资源、产业要素的双向链接;依托“德州天衢新区驻京人才联络处”,组织开展了5次“京德直通车”天衢专场对接活动,定向对接人才项目26家,推动山东浩笙微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德瓷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在新区注册落地。
  人才既要外引,更要内育。新区依托丰富的职教资源,采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实训基地由我们与扬州杰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是名副其实的‘校中厂’。”德州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刘建波介绍,扬杰电子是国内少数集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设计制造、器件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垂直一体化(IDM)的杰出厂商,该实训基地位于19号教学楼一至三楼,由校方提供场地,双方整合师资、设备等资源共同打造,场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计划建设5条产线,每年可为300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
  眼下,新区以“名企+名校”的方式,探索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新路径,已蔚然成风。目前,全区大中专院校建有快速成型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等310个实验实训室和4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转化。(下转3版)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揽四方英才 聚创新动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时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