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建平台、优服务,营造引才留才优良环境
凤栖暖巢 创业逐梦

▲▲建设中的英才家园人才公寓建设中的英才家园人才公寓


俯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


  文/图记者路龙帅通讯员张衡苏杰唐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天衢新区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要求,树立依靠人才、依靠科技的理念,通过搭建产业转化、校企人才供需、成果分配平台,促进产教融合、人才互通、校企共创,实现新区和人才双向互动。同时,不断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落实,在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各级各类人才生活工作、创新创业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让天衢新区成为理想的人才栖息地。
  科创平台集聚
  构筑人才发展高地
  5年前,作为德州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而打造的综合性创新创业载体——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拔地而起。它集众创、孵化、加速于一体,可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早期培育服务。5年来,园区聚焦主责主业,以平台抓项目,已成长为德州市创新创业领域的龙头。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这个主力军,园区突出用才于企、聚才于园,目前有博士硕士135人,可以说是天衢新区人才最为密集的集聚区。”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纪佳莹说,几年来,园区主动作为,借助各类平台让高层次人才集聚天衢新区。
  7月25日,在园区企业山东沃烯新材料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一批石墨烯粉体订单。公司总经理杨杰博士介绍,沃烯新材是一家从事石墨烯粉体及石墨烯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得益于园区“牵线搭桥”,该公司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基础,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沃烯新材料”低微多尺度热物理联合实验室和“天津理工大学—沃烯新材料”绿色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建立起了密切合作的京津鲁三地人才团队。自主研发的“EIS”物理液相剥离石墨烯粉体规模化制备工艺,实现了零污染智能化生产。
  “传统方法制备石墨烯粉体,会产生高浓度硫酸废液,造成一定污染,我们这项工艺突破了石墨烯制备领域的技术瓶颈,对整个行业都有很大帮助。”杨杰说,在园区的服务下,公司今年还正式迈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不仅仅是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应用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引育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项目。
  相关负责人许继勇介绍,“一院一基地一园区”即建设1个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德州研究院、1个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个大学科技园,采用“大科学家+核心研究团队”的方式引进人才,拟培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0人,引进博士100余人,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每年培育不少于200名研究生,推动大学生在德州创新创业。
  1987年出生于山东临沂的李庆伟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目前是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氢能研发中心主任。
  “这里不比北上广等大城市,城市虽小,但科研平台并不小,对青年人才也十分友好。”李庆伟说,他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催化制氢等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研究,带领的科研团队有博士9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很看重这里的发展平台。
  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已引进了7个研发团队、9个项目、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工作;与3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需求合同,助力企业突破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畅通产学研
  夯实企业人才支撑力
  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天衢新区一家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设有国家级CNAS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一支由德国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与中国工程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祥辉说,随着市场的发展扩大,越来越多企业投身到锂电池生产中来,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公司充分利用天衢新区人才工作机制灵活、创新创业生态优越、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等优势,强化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的对接,把奥冠电池这一平台打造成了海内外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目前,奥冠公司聘请了3名德国专家,拥有一支国内外顶级人才为首的科研队伍,在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公司积极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做到引才与就地取“才”双管齐下。
  天衢新区积极制订“人才强区”计划,全力打造“领军人才”等7类人才引育集聚工程,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目前,全区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层人才落户,有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的企业12家,在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参与下,一大批长期困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高端技术相继被攻克。
  7月25日,在奥来救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王春晨正在对公司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消防灭火机器人进行测试。作为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首席技术代表,王春晨介绍,他们联合研发的消防灭火机器人已申请专利5项,产品已研制成功,进入推广量产阶段。
  “新区不仅主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争取科研项目,带动人才、技术、资金汇聚。同时,予以科研项目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申报科技奖项及知识产权(专利)成果转化,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加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王春晨说。
  天衢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振东介绍,新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各种方式精准对接供需平台,不断提高人才与发展的匹配度,为当地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今年以来,新区瞄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固定化、精准化开展大学生招聘,制定引才路线,定期分产业、分行业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开展“名校直通车”“百企校园行”等活动。同时,成立驻京人才联络处,用好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在北京设立研发“飞地”。
  目前,包括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奥链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德州恒力电机有限公司、德州乡盛食品有限公司4家骨干企业和伯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中科智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家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注册孵化企业,共6家企业入驻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企业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创新资源的零距离链接。
  服务提质效
  让人才安居又乐业
  人才要“乐业”,“安居”是重要前提。2019年,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从北京迁至天衢新区后,200余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没有一人流失。这是怎么做到的?
  “重人才,效率高!”这是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青对当地招商引才最直观的感受。
  在山东有研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由区属国企盛信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的职工住宅项目“盛信·东城茗筑”同步实施。该项目与企业只有一路之隔,共分为4期建设,其中10万余平方米定向提供给有研职工。
  山东有研有600多名员工,外地人员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北京基地转移过来的。
  “当初确定落户德州的时候,企业最担心的就是从北京来的员工生活能不能适应。天衢新区想在企业前面,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仅按成本价出售的供给住房,还成立专班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常青说。
  为留住人才,天衢新区对招引的重大项目,鼓励其将原项目所在地的人才全职“迁徙”至新区工作,对全职“迁徙”过来的人才享受市级人才政策,可不受平台性质、社会保险、个人档案等条件限制,同等享受区级人才政策。
  山东有研单晶制造部大单晶车间主任鲁强对这一惠才举措深有感触。2020年,他随北京有研半导体搬迁到德州新厂的时候还带着些许不安。来到德州后,受益于市、区各级政府的人才政策,让他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干事业。
  “政府不但为我提供了人才公寓,还每周末报销往返北京的通勤费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与热情,使我有了主人翁的地位,更加增强了为半导体事业持续奋斗的动力和信心。”鲁强说。
  天衢新区聚焦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持续加大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力度,构建形成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今年,为山东有研提供东城茗筑人才公寓20套;服务360名人才入住小翟庄人才公寓;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人才公寓实行酒店化运营,高层人人才凭身份证免费即来即住;英才家园租赁型人才公寓顺利施工中,预计10月份竣工。
  此外,天衢新区设立了区级人才科技专项资金,2021、2022年支出超过1亿元;为招引企业提供外地人才交通补助,仅有研一家就发放了800万元;成立外地人才生活品质提升工作专班,改善生活、休闲、体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企业因人才而立,产业因人才而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全方位支持、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成就人才,在全区形成尊才、爱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王振东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凤栖暖巢 创业逐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专题】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