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居家养老,“桑榆晚情”探新路
作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刘清太送上生日蛋糕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孙贤 王立青
  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据统计,2018年德州市老龄化率约17%,我区老龄化率约12%,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当前的居家养老能否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又面临哪些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什么支持?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 居家养老意愿高多样需求难满足
  62岁的高书香是宋官屯街道宋官屯小区居民,尽管目前身体还硬朗,她有时候也会考虑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如何度过。唯一的儿子和儿媳在江苏工作,一年只回家一两次,有时候她和老伴儿张凤坤会去江苏看孩子,但是顶多住半个月就回来了。
  “时间长了在那里住不习惯。”外向爽朗的高书香说,以后真年纪大了,也没指望孩子能伺候自己。她笑着说,“孩子们工作挺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们,也怕相处不好,与儿媳产生矛盾,影响他们小家庭的生活。 ”
  “那你会选择去养老院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高书香干脆地回答:“除非是完全不能自理了,否则就不会去养老院。 ”
  67岁的市民郑茂才和高书香有相同观点,唯一的女儿已经出嫁,他平时和老伴儿一起居住,“我们更习惯在家中养老,孩子有时间可以来看看我们,也方便照顾。”郑茂才说,身边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有的是因为孩子工作太忙无暇分身照顾,还有的是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照顾。
  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传统观念和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多数老人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人群,及专业养老机构所需的经济支出,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在家居住的舒适和方便自不必说,但是也有些棘手的难题让人发愁:郑茂才的老伴儿方桂珍今年66岁,由于年轻时工作劳累,落下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根,随着年龄越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上下楼都很困难;郑茂才患有耳聋疾病,与人交流不畅。老两口平日需要的蔬菜等日用品,都需要找邻居帮忙购买或者等女儿女婿方便的时候给送来。
  “现在,老年人基本上是在家中养老,大概一半以上是单独居住。”宋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马龙说,对年龄偏高、自理能力较弱的单独居住老年人来说,既需要吃饭穿衣这样的简单日间照料,更需要健康指导、陪伴聊天这样的精细服务,而目前来看,多数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探索 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
  “大姨您好,我们是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以后生活中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可以拨打视频电话,我们为您服务。 ”4月24日,德州市福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宋官屯小区居民王桂华家中,为她家安装了电视视频系统和厨房燃气泄漏报警系统。
  王桂华是我区实施的“桑榆晚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受益者之一。区中心敬老院院长侯军海介绍说,目前,开发区只有一家集中供养敬老院,在院老人94人,全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共有371人,其中半自理的有175人,不能自理的有141人。而目前全区60岁以上老人共有2.86万人,民办养老机构4家,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加之收费等因素影响,居家养老还是多数老人首选养老模式。结合这一实际,今年,我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探索实施“桑榆晚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在宋官屯街道和长河街道筛选了40户老年人,由德州市福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其提供1年的居家养老服务。
  德州市福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桑榆晚情”项目负责人吕雅雯介绍,项目为40户老人建立了信息档案,为他们安装有线电视网络、摄像头、燃气泄漏报警装置、LED灯具、安全扶手等配套设施。老人可免费享受线上服务、亲情慰问、节日探访、生日祝福、健康查体、理发、整理家务、要事提醒等上门服务。
  4月19日,是宋官屯街道刘集社区东刘小区居民刘清太的生日,一大早,吕雅雯就带着生日蛋糕,和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老人家里,为他祝福58岁生日。“孩子们忙得还没顾上来给我过生日,你们倒先来了,谢谢! ”刘清太激动地说。
  方桂珍和郑茂才也被送上门的贴心服务感动。由于刚做了膝关节手术,方桂珍蹲起不便,听说服务项目中包括安装扶手的内容,就申请在卫生间安装了扶手,解决了自己不能独立如厕的难题。不久前,郑茂才需要出门理发,方桂珍不能陪同,就给服务中心打电话,第二天,吕雅雯就带着志愿者上门为郑茂才理了发。“目前,政府集中供养主要针对政府兜底保障的人群,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推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先行为特困、空巢、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是持续改善民生、发展养老事业的重要举措。 ”侯军海说。

展望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多方合力
  “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进入居民家中,让居民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养老服务,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侯军海说,“但是养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政府为所有老人统一购买服务并不现实,因此,探索建立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养老体系十分必要。 ”侯军海表示,政府在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应该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整合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方面。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以判断,“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未来将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因此,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当成为我们养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投入,培育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积极探索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据了解,在国外及发达城市,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被视为“朝阳产业”,并被老人所热捧。我国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最早的是上海市,已初步建成“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9073”指的是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进入机构养老。
  侯军海认为,目前,我们的社区正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在养老方面也可鼓励不同的养老服务组织或企业参与到城市社区养老市场中来,通过政府适当补贴的形式,为居民提供低价有偿服务。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也可发展智能化为支撑的智慧养老模式,作为未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问题的解决要有前瞻性,有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在前面。 ”侯军海表示,未来,居家养老将以有偿服务为主、政府买单为辅,政府只是发挥搭建平台的作用,最终要实现市场化运作。
  众所周知,居家养老服务并不简单等同于家政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领域的专业化服务需求更大。可以说,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而当前,专业化服务人员数量存在很大缺口,据了解,目前登记备案的可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多是非盈利的组织,机构内护理人员普遍紧缺,有一些人员欠缺老年人专业护理的相关知识。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无障碍设施普及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又要在形成社会共识、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方面下功夫,为居家养老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侯军海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居家养老,“桑榆晚情”探新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