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筑牢食药安全防线——
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作者:钟伟本报

执法人员在超市检查食品安全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盖文征
  1月2日,在威讯电子员工食堂的厨房操作间,统一着装的师傅们正在为员工的午饭忙碌着,切好的西红柿、青椒、白菜等蔬菜分门别类存放在贴有标签的容器内,生食柜和熟食柜以及各类做饭工具,同样摆放整齐有序……在这里,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岗位、每一件物品都有专人负责,这样干净、整洁、规范的情况在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下已成为常态。
  当天经过检查,该公司食堂各方面符合食品安全生产要求。负责在此检查的袁桥市场监管所所长林波说,食堂采购而来的每一件食品均可追溯到源头,无论部门督导还是企业自查,都能通过全方位的有痕化管理让食品有迹可循。
  区综合执法监管部副部长单天焕认为,以问题为导向,在监管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模式是最优选择,为此他们建立了以“群防、预警、科普”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三位一体”治理新模式。
  从“全部上阵”变成“全区上阵”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因为成本不高、门槛低,普遍存在生产经营条件简陋、隐秘分散性强、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一直以来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重点。
  为此,我区建立了“三小”基本信息档案,对小作坊及小餐饮实行许可制管理,对食品摊贩实行备案制管理,严把许可准入关,确保食品企业主体合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持证率均达到100%,“三小”许可或备案率达到90%以上。
  与此同时,区综合执法监管部充分发挥网格员、专家队伍、行业协会、志愿者、媒体作用,强化监督引导,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模式,全力打造具有本区特色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构建起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食品药品安全群防群治监督网络,推动从“全部上阵”变成“全区上阵”,用具有穿透力的监管措施,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底线牢固、源头约束、齐抓共管、无缝衔接,做到“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努力达到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控制在社区、问题解决在镇(街)、成效创优在全区”的目标。
  举一反三,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兆光商贸城,一入夜,这里就变成了食客的天堂。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在初期,这里是“脏乱差”最为严重的地方,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隐患较多。如今的夜市,今非昔比,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有序透明的烹饪流程,让人倍觉舒心。
  针对群众广泛关注的食品热点问题,我区认真组织巡查、回访等日常监管工作,并从影响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入手,先后开展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农村食品安全“扫雷”、酒类市场、小作坊、春秋季开学、中高考期间校园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等各类专项整治。
  我区综合运用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抽检检测、食品快检、举报投诉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对高风险产品、疑似问题产品、“黑名单”企业产品等严格风险防控。在食品生产环节率先全面实施风险管控模式,列出风险清单,对监管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举一反三,针对性采取措施,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继续开展食品药品抽检,全面完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食品药品抽样检验任务,自行组织食品抽检950批次,发布不合格食品公告8期;充分发挥食品快检系统作用,在基层监管所100%建成快检室,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食品安全快检,年检测量2万余批次,食品快检筛查问题、提高监管靶向性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始终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区综合监管执法部深化行刑衔接,进一步完善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常态机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2018年对全区349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8家药品经营单位、60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现了监督检查全覆盖,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173份,限期改正并做好跟踪落实。对在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违规经营行为,及时移交执法大队处理。
  单天焕表示,2018年,我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积极履行工作职责,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底线。 2019年,我区将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为目标,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提升巩固成果,督促镇街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