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新型城镇化催生新变化
——李克强总理视察我区一周年探访
作者:下转二版







  □杜彩霞
袁桥大社区
休闲娱乐安居乐业
  提起一年前总理来家中跟自己拉家长,袁桥社区的村民邱振生仍然激动不已。他说,“总理说的每句话他都记得一字不差”。在邱振生家的客厅里,半个墙壁上都挂着他和李克强总理聊天的照片。总理视察德州新型城镇化一周年了,用邱振生的话来说“现在俺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天比一天幸福”。
  实际上,邱振生家的幸福生活正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开发区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保障体系、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给群众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理走后,开发区不忘总理嘱托,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年9月份牟庄社区320户859名农民住进新楼房,今年5月份大王社区又有378户农民入住。截至目前,全区约共1.4万户,4万农民搬上楼。据了解,年底前,袁桥二期的9个村的村民也将搬迁进新楼房。
  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尽享改革红利
  日前,记者走进袁桥社区看到,社区里的道路干净整洁,沿街商铺也早已外租成了超市、饭店,繁荣而有序。据袁桥社区主任邱金州介绍,袁桥社区2010年一期改造工程完成,1400多名村民住进了楼房。农民搬上楼房变身“城里人”,现在袁桥社区一期工程的沿街门市已经全部出租,今年“五一”期间手续办理完成,开始正式收房租了。
  记者了解到,开发区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行政村人口、土地收益情况,在黄金地段为各村按一定比例,留足集体用地,各村利用土地补偿金建设工业厂房、商贸楼或便民市场等,形成的集体资产再按股份量化到每个村民。实现了农民土地补偿金和村集体资产双双保值增值。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改革的红利也落到了村民的手上。邱金州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开始,社区50岁以上的居民享受免费查体,受惠居民年龄提前了5岁,查体涵盖人员更广。今年1月1日开始,袁桥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增发100元的补助金,全社区目前有77名老人受益。据了解,袁桥社区扩建了社区浴池,冬季可以让居民免费洗澡,即使在袁桥社区租房的人也会收到社区免费发放的洗澡票。“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一天比一天幸福。 ”邱振生感叹道。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不少投资者看中了袁桥社区这块“宝地”。新生活超市的老板胡炳武就是第一个入驻袁桥社区沿街商铺的人。“这里背靠大社区,我看好这个地界儿的前景。”胡炳武说。今年4月份,他把原来几十平米的小超市换成了700平米的大超市,还雇佣了社区的8个村民来做服务员。胡炳武说,现在规模扩大了,每天比原来要多卖五、六千块钱。他还打算在二楼开一家餐馆,目前已经在装修。“社区越来越繁华,外来人越来越多,没有一个吃早饭的地怎么能行? ”胡炳武说。
  就业、创业、社保,托起农村人的城市梦
  村子富了,腰包鼓了,农村人进城怎样才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镇化要想发展好,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充分就业,发展城镇产业,更要指导农民创业,完善农民社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袁桥社区,搬进社区的农民干上了大工业,成了新产业工人,长了本事,创造了价值,增加了收入。总理得知后,要求社区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在城市安居和发展。
  开发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两区同建”,将产业园区与新型农村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就近就业。
  “最近厂子里又涨了500块钱的工资,孩子就在社区门口上学,我就在附近上班,很方便。 ”袁桥社区居民李凤荣说,去年总理考察袁桥社区时,关切地问她搬到城里后的就业问题。李凤荣就是农民进城就近就业的一个代表。
  农民进城就业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农民就业的心气很足,但技能储备往往比较缺乏。针对这一情况,开发区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在定点机构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四类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外地来德务工人员。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就业、创业培训。目前,与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的培训机构已有13家。袁桥镇的贺俊强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贺俊强今年41岁,两年前的他还是靠打零工养家糊口,收入没有保障。“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两千块左右。 ”贺俊强说,2013年贺俊强在袁桥镇接受了免费的车工技能培训,年底就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2014年康纳斯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招聘车工,贺俊强成功面试成为一名正式员工。“现在收入稳定了,又是在家门口就业,一点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的农活儿。 ”贺俊强说。
(下转二版)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型城镇化催生新变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封面(经开报)】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