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通“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作者:摘自《人民日报》
  教育实践活动能不能让人民满意,打通“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距离,表现的是隔阂,暴露的是冷漠。面对着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圆满功成;退一步,前功尽弃。能否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拆除党群干群间的“隔心墙”,直接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偏差、作风的不扎实以及工作的不到位,“最后一公里”常常阻塞不畅,存在“近在咫尺、心隔千里”的窘境。具体表现为:一些口号高高喊起,轻轻落下,声音到了,举措没到;一些举措停留在文件,流转于形式,动静到了,行动没到;一些行动尽管开展了,但便民性、操作性较差,意识到了,服务没到;一些服务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老百姓不感兴趣、不愿参与,服务到了,沟通没到,等等。凡此种种,使得政策往往止步于纸上、停留在嘴上、行驶在路上,就是不能落到实处,到不了群众家门口,民怨民需民盼无法得到及时回应。
  “最后一公里”之所以不畅,总让人感觉“差那么一点点”,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不屑”打通,有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淡薄,对群众的事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一推二拖三挂起,不管群众苦乐生死;或者感觉“一公里”之前已经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沾沾自喜、放松懈怠。二是“不愿”打通,政绩观出现偏差,存在功利心态。 “一公里”之前的工作常常是“镁光灯”下的工作,更容易引起领导和社会的关注,而“最后一公里”是具体的落实环节,琐碎繁杂,不易引起注意,也很难出显绩。三是“不会”打通,一些领导干部放不下架子、降不下身段,身在基层却不接地气,身处基层心不在基层,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不上门、通话不见面。同时,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办法,与新社会群体说不上话,与困难群众讲不上话,与年轻人群对不上话。四是“不敢”打通,面对改革攻坚的深水区,存在畏难情绪,“最后一公里”所涉及的常常是老大难问题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更加具体、更加尖锐,解决起来费时费力,还不讨好。五是“不常”打通,打通“最后一公里”缺乏刚性约束和长效机制,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的韧劲。归根结底,根本原因就在于群众观点的缺失。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坚决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真正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零障碍”、干群关系“零隔阂”。
  从思想上打通,“心通”方能“路通”。心相通,一通百通,心不通,无动于衷。 “最后一公里”,其实就是从党员领导干部“此岸”到人民群众“彼岸”的心路历程。打通“最后一公里”,根本是要从心出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筑牢思想根基,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坎里。领导干部应减“官气”、降“傲气”、除“霸气”,破除官僚主义的“心障”,打开为民服务的“心窗”,解开群众怨怒的“心结”,以“好干部”焦裕禄、“草鞋书记”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为镜,见贤思齐、固本培元,自觉把党性修养提一提,把群众观点正一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关爱群众,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和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同甘苦、共患难。
  从行动上打通,“真干”方能“干成”。 “古人惧在末路艰,行百里者半九十。 ”“四风”痼疾,犹如一道道“无形之墙”,横亘在党群干群之间,阻隔着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最后一公里”往往荆棘密布、坎坷崎岖,要让“天堑变通途”,就必须以“狠”“准”“韧”的劲头,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对“四风”沉疴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种现象,一风一风查到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改到位。对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吃吃喝喝等老生常谈的问题,敢于破陋习、树新风;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习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深入整治、着力扫除;对深层次、老大难问题,整合资源、综合施策,做到问题不解决绝不放手,群众不满意绝不罢休,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把困难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阻力化解在基层。
  从服务上打通,“强基”方能“固本”。党的基层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最能体察民情,最能反映群众心声。这就需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法宝,坚持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其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着眼于强功能、重服务、可持续,坚持重心下移,引导政策、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推行城乡共建、村企联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支部+协会”等多种类型的党组织组建模式,增强党组织服务群众活力。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标准,多管齐下拓宽选拔渠道,着力打造一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带头人队伍。广泛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集中大排查、集中大检修,找准基层“短板”,开“药方”、抓整改、促转化,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从制度上打通,“常抓”方能“长效”。凡事贵有恒。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党员干部心中。构建“领导干部带头下,包联部门常态下、业务部门定期下、机关干部集中下”的下基层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干部进社区、进一线,直接听取问题服务群众;持续深化“三解三促”活动,深入推广“党员工作室”,建立健全各项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将“最后一公里”铺设成为为民服务的“康庄大道”。 (摘自《人民日报》)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通“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